重生风起1978

第三十三章 他把我赵俊生当成什么人了?(1/2)

  接连两天,文宣队都相安无事。

  顾明不知道童书军打算什么时候发动计划。

  反正他第三天是坐上了前往春城的客运车,车票三块,还特意找售票员要了收据。

  毕竟出来前童书军给了二十块出勤费,按照对方的意思是,多了算自己的,少了再找他报。

  但顾明肯定不能这么办事儿啊。

  票据都得留着,到时候拿回去给人看,起码占着情理。

  晃晃悠悠三个小时才到春城客运站。

  出了站,顾明第一个念头就是绿化真好,路真宽敞。

  原先泛黄的旧记忆此刻变得崭新起来,眼前的春城看起来不比后世三四线城市要差。

  大街上最多的汽车就是公交,余下皆是来回穿行的自行车。

  顾明把之前那名姓赵的编辑给自己的婚宴请柬拿了出来,看到上面的名字和地址,这才想起对方叫什么来。

  “赵俊生,三道街饭店。”

  顾明前世来过春城,在这里也待过一段时间,但这三道街饭店是真没听说过。

  他眼神一扫,就瞥到路旁的报刊亭。

  “老板,打听下,三道街饭店搁哪啊?”

  “你说的是以前那国营永红饭店吧,大马路和东三道街交会口。”

  “成,谢谢了啊。”

  顾明道了声谢,随意翻了翻摊子上的报纸。

  最上面的就是《文汇报》,版面上赫然写着‘评小说《伤痕》——来稿摘登’。

  摊主瞥了一眼,说道:“这小说现在挺火,文学界全是讨论它的,呵,天天不是往这边倒,就是往那边倒……”

  “给我拿份《人民日报》。”

  顾明不得不出言打断了对方,对方敢说,他都不敢听。

  “五分钱。”

  摊主意犹未尽地闭上嘴巴,把报纸递了过去:“你要去大马路就到那个口,待会儿有老摩电能坐,才四分钱,比你腿着强。”

  “谢了。”

  顾明掏完钱,拿上报纸就朝着摊主指的路口走了过去。

  老实说,他刚才是有几分意动,投入到接下来的伤痕文学浪潮中。

  现在只要沾上这个边,过稿至少轻轻松松。

  可谁让他是农民的孩子,天生屁股就坐不到那边去。

  哐啷哐啷!

  绿白车身头顶‘辫子’的老式有轨电车驶了过来。

  电车的电弓沿着电线天线滑过来的时候,摩擦出滋滋的火花。

  这会儿顾明算是明白为啥春城人会叫这车老摩电了。

  坐上车,也没有位置,他就只能站着看起报纸。

  好家伙,大半是不能写,剩下那一小半也无关紧要。

  不是谈中日友好,就是讲述‘发展中的伊朗文化艺术’的文章。

  只不过此时,估计谁也不会想到今年就是伊朗文化艺术的巅峰了。

  等到了大马路,顾明从车上下来,一眼就看到了三道街饭店。

  这格局,这位置,这门头……

  尼玛不就是春发合饭庄嘛,换了层皮以为自己就不认识了?

  不对,是还没换皮。

  这年头不讲究什么包厢,甚至婚宴多是在家里举行。

  能在饭店办的,那都属于是倍儿有面级别了。

  听里面嘈杂的声音,自己应该刚好赶上。

  “新婚大吉啊,祝两位早生贵子。”

  顾明走了进去,看到门口的赵俊生和新娘,一边嘴上说着吉祥话,一边把请柬和准备好的红包递了过去。

  他往里塞了五块,这一趟等于赔钱吃席了。

  但他多赚人家两百,还回去五块就图沾沾喜气。

  说难听点,就看这五块份子钱的份上,这厮也得过目下他的稿子吧?

  “呃……顾先生?我还以为您贵人多忘事,不来了呢。”

  赵俊生卡壳了一下,才想起面前这人是谁,给新娘子介绍道:“这就是之前我提过那个帮忙买来手表的朋友。”

  提起这个,新娘子脸上的笑容顿时热情多了。

  这年头能搞来洋货,就意味着有海外渠道,说不定就有用到的时候。

  “呵呵,赵编辑盛情相邀,没有空我也得抽出空啊。”

  顾明捧了一句,也不急着说稿子的事情,两人寒暄一阵,他就听对方的安排入了座。

  周遭人俱都是两方的亲朋。

  顾明旁听了好一会儿才知晓新娘的身份,是《作家》杂志主编的女儿。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