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风起1978

第二十六章 一层窗户纸(1/2)

  童书军微微一怔,他本来就是随口一问。

  没想到顾明还真有想法,

  他饶有兴趣地看向对方,说道:“那我倒要洗耳恭听了。”

  杨队长则是眯起眼睛,没有说话。

  一股奇怪的气氛弥漫在办公室里,令众人情不自禁就坐直了。

  “其实我的这个想法,也是童大哥启发出来的,昨天童大哥说过一句话,人无我有才是优势。”

  “比起县艺术团,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传统节目上他们更具备优势和底蕴,只能出奇制胜……”

  顾明正侃侃而谈着,突然被人打断。

  “说了那么多,不就是杨队长提过的有新意吗?直接点儿。”

  人群里传出一道不屑的声音。

  是个人都听得出来,是杨队长的人专门站出来拆台的。

  童书军脸一沉,却没有反应,只是看向顾明。

  顾明不显慌乱,冷静道:“这个新意同样讲究个分寸,像之前有人提过的迪斯科肯定不行,我以前在同学家偶然的机会听过广播播放的一首陕北民歌,歌名叫《拥军花鼓》。”

  “这首歌能在广播上播放,说明在陕北一带应该小有名气,我们稍微查找就能找到,当地的民众可能早就听腻了,但放在咱们抚松,我觉得还算有新意。”

  他最早听到这首歌是在1998年的春晚上,记得是姜珊和郭董临一块唱的。

  后来又在短视频上刷到过陕北当地的版本,那个独特的腔调给他的印象太深,以至于到现在还能想起来。

  只能说感谢互联网,让他足不出户就看了世界。

  毕竟在这个通讯交流不便的年代,很多后世习以为常的讯息其实是当代人难以接收到的。

  就比如说书籍,后世一部手机全世界的电子书都能看,但眼下,除了学校和大城市的书店,普通人很少有机会接触到书籍和知识。

  “你既然听过,不妨先给我们唱一遍,万一不合适……”杨队长终于开了口。

  “不合适也不要紧,新同志能有这个热情是好事,而且找陕北当地找首小有名气的民歌,就是几通电话的事情嘛。”

  童书军跟着张口,替顾明挡了下来。

  “可以,不过我只会唱前面一小段,唱得可能没那个味道,这样我演示一遍,让杨红唯同志再来一遍。”顾明说道。

  别问他为什么只会唱一小段,因为短视频就只放了那一段。

  至于唱歌方面,他尽管不是五音不全,但跟杨红唯这种专业人士肯定没法比。

  尤其是陕北民歌这种,音调要高亢嘹亮才有他想要的那种感觉。

  坐在凳子上,一直如局外人的杨红唯听到顾明提起自己的名字,才将注意力集中了过来。

  “正月里来是新春~”

  “赶上了猪羊出呀了门~”

  “猪啊,羊啊,送到哪里去?”

  “送给咱英勇的八呀路军~”

  顾明嘴里冒着陕北调调,他唱得很认真,旁人听得也很认真。

  逐渐地,大家伙脸色变了,全都是一副我怎么就没想到的样子。

  “这歌不是《烈火中永生》里面的吗?”

  “以前我就听过,但是用陕北口音唱我还是第一次听。”

  “我说听着怎么那么熟悉,改了个调调就是不一样了。”

  众人议论了起来,其中不乏有拍大腿,觉着自己棋差一招的家伙。

  新意这不就出来了么?

  偏偏这么简单的法子,他们没一个想到的。

  “别把创新想得那么简单,节目讨论不是第一天了吧?怎么就小顾想到了,他还是刚入队,有时候别看就差一层窗户纸,想捅破却没那么容易。”

  童书军从进来后就不苟言笑的面孔,终于露出笑容:“杨红唯跟着来一遍试试。”

  杨红唯又唱了一遍,她模仿着顾明的陕北调调,尽管只有七分像,但已然将顾明想要的味道唱了出来。

  《拥军花鼓》原本就是由陕北民歌《打黄羊》的曲调重新填词创作而成,当回归到陕北口音来唱,顿时惊艳了众人。

  “新意是有了,但单人演唱会不会单调?”杨队长说道。

  “可以男女对唱,再配上秧歌队,场面绝对热闹。”顾明早有腹稿,对方等于正撞枪口上了。

  甚至于对他而言,这个节目在他脑子里都已经成型。

  这下大家都不说话了,生怕成为下一个被怼到哑口无言的人。

  顾明见自己想要的效果达到,才慢悠悠补充道:“当然这个灵感也是来源于杨队长,她刚才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