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太他妈雅了(1/2)
过了两分钟。
陈晓玉就将陶笛给拿了出来。
这东西是她父亲赶大集的时候,顺手给她买的,差不多有四五年了。
以前吹着玩过,只是被村里小孩当时好一阵嗤笑,就给放下了,没曾想顾明居然还记着。
“多谢。”
顾明接过陶笛,拿在手里的第一刻,有种久违的熟悉感。
说实话,他能临时拎出这么个节目来,还真得感谢前世的儿子。
只记得当时给那小子报了个学陶笛的班,没上两天就坐不住死活不学了,人家也不退钱,他这个当爹的就只好亲自上阵,以期能挣回学费来。
没料到前世没用上的才艺,重生回来倒是有用武之地了。
当真世事难料。
就是……这陶笛怎么是六孔的?
他练的明明是七孔。
“顾明,这玩意儿你确定会吹?别为了在我面前装面子就逞强,不然到了公社丢的可就是咱整个大队的人。”
贾长海看出了顾明脸上闪过的那一丝怯场,顿时严厉地喝道。
他不说指望顾明给大队涨脸,起码不能丢脸吧。
陈晓玉担心地看向顾明,她记得对方好像没碰过陶笛才对。
倒是小人书,在学校看过不少。
“海叔,你这就小看人了啊,这么大的事情我敢忽悠你吗?”顾明嘴硬道。
给公社丢脸确实是大事,但自己能不能混进体制,属于更大的事。
“那可说不准,你们这半大小子什么事干不出来。”
贾长海顿了顿,说道:“不行,你现在就给我试一段,我觉着行了咱再走。”
他越发觉着顾明这小子是临时起意才拿陶笛当节目。
“成,好说。”
顾明是赶鸭子上架,不行也得行了。
好在六孔的陶笛,他摸索一阵发觉跟自己学的,差别不大。
用衣袖擦了擦笛嘴,就放在了嘴边。
看得陈晓玉脸上突地升出两道晕红,这可是她用过的,两人岂不算是……
哎呀,不敢想了,羞人。
嘟~
第一声就吹岔了气。
听得贾长海满头黑线,双手交叉扶在胸前,臂膀上的肌肉高高隆起。
“参加高考后有段时间没吹了,我先适应下。”
顾明脸不红心不跳,脑海里回忆着前世补习班上学过的步骤,慢慢从生疏变得熟练起来。
悠扬的笛声飘荡出来。
顾明认真地吹奏着,他在陶笛上的天分并不高,这点是前世就知道的。
能练会,靠得就是一板一眼的练习和把学费赚回来的那股狠劲。
而他吹奏得这一段,便是陶笛名曲《故乡的原风景》,也是他最拿手的一曲。
谁让这曲子是陈晓春版《鹿鼎记》和古田乐版《神雕侠侣》的插曲,他看这两部港剧的时候就觉着这曲子抓耳,后来练陶笛用得最多的也是这首。
一旁陈晓玉小嘴微张,从惊讶中回味过来这首曲子是顾明吹奏出来后,顿时眼波流转。
眼底的一汪春水,被笛声一阵阵吹皱。
贾长海就更不用说了,交叉扶在胸前的手挠了挠胳膊,只觉得浑身刺挠。
太他妈雅了,让他这个俗人感觉自己不配站在这儿。
“咋样,海叔,还成么?”
顾明吹了一小段,放下陶笛,问道。
贾长海这回更刺挠了,尤其是在笛声消失,顾明嘴里蹦出来满是大碴子味的口音后更是如此。
如果他见过后世在维也纳大厅演奏钢琴的郎朗,跑综艺上满口东北话地玩游戏,应该会更有类似的体会。
“你不吹得好好的,咋停了?”贾长海没好气道。
“我寻思你不说就试一段么,再说咱这再墨迹下去,公社那边说不定赶不上趟了。”顾明理所当然道。
把贾长海给噎得够呛,但想到顾明方才那段陶笛演奏,寻思着自家大队可算是出个文艺苗子,脸上又挤出笑容来。
“挺好,不过我说了不算,等到公社你还得好好吹,走吧,咱大队自行车停你家门口了,骑着过去。”
怪不得这家伙不着急,感情是备着交通工具。
顾明点点头,转过头看向陈晓玉,从怀里拿出一双小白鞋来:“晓玉,这是我从县城给你带的,你试试合不合脚,不合脚我回头拿过去换了。”
“啊,不行,我不能收……”陈晓玉回过神来,连忙摆手。
“听话,我给你啥你就拿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