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变废为宝(1/2)
大家跟见了鬼似的看向顾明。
特别是弟弟顾诚,一个劲地盯着哥哥的喉咙,觉得里面是藏了台收音机。
“哎你小子,有点意思嘿,再说两句。”贾长海眉头挑了挑,颇有兴致地说道。
“各位观众,这里是新闻联播……”
顾明毫不怯场,带着点赵中祥味道的普通话娓娓道来。
普通话放在后世是习以为常的东西,可在这个年代,就是稀缺资源。
演员李雪建在黔城上小学的时候,就因为鲁省口音进了校文艺宣传队,理由是老师觉得鲁省口音接近普通话。
何况顾明嘴里的普通话严格意义上来说,叫作播音腔,哪怕不及专业人士,业余水平也足以惊住眼前这几个土老帽了。
“你这普通话可以啊,比收音机里播报员都不差多少。”
贾长海一砸手掌,乐道:“送上去至少不丢人,这事就定了,三天后我来接你去公社参加选拔。”
他原本是看在陈晓玉的份上,才专程跑这么一趟,其实心里也没抱希望。
但眼下顾明露这么一手,顿时感官就不同了,说不定真能进文艺宣传队。
这在文宣队里有个自己人,以后演节目,他们大队也能插个队。
“我一定给咱们大队争光。”
顾明没说谢谢,只是拍着胸脯昂扬道。
他也逐渐适应起这个时代,不流行说谢谢,不流行藏拙,流行得是人定胜天的那股干劲。
珍惜吧,也就这一阵了。
“好小伙!”
贾长海拍拍顾明的肩膀,转身出了顾家。
顾父和顾母送出了门,回来后皆以复杂的眼神看着儿子。
貌似……他们也从来不了解自己家的崽儿。
“打哪学的?”顾母径直问道。
“听广播学的,上学的时候有放。”
顾明早就想好了借口,他没那个耐心去等改革浪潮起,家里的条件也不允许。
那索性就先往体制内挤一挤,别拿公社文艺宣传队就不当回事儿,本山大叔就是从这里面走出来的。
哪怕解散后人员安排也多是当地各厂,算是没有出路的路子了。
毕竟由于某些缘故,建国后文艺份子的地位可是大大抬高了不少。
背靠公社这颗大树,也不影响他去搞点别的路子,这叫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这理论明年邓公才会提出来,还是在文学艺术工作第四次代表大会上,自己这也算是提前踩准时代脉络了。
“你……”
顾父憋了好半晌,也学贾队长拍拍儿子的肩膀,“不错。”
顾明咧开嘴笑了笑,能从父亲嘴里听到一句夸赞,是他回来后第一件发自内心感到高兴的事情。
虽然只是一句不错。
“家里还有块布,正好趁着这三天给你做件新衣服,上公社看着也有精神。”顾母跟着絮叨了起来,家里物件不多,她都得精打细算着用。
这布原本是留到过年,给弟弟妹妹做新衣服用的。
“你别使坏眼睛了。”
顾明没拒绝母亲的好意,他也没法拒绝。
家里氛围松快多了,弟弟顾诚也大着胆子玩起了知了猴,一碰就嗡嗡嗡的。
这玩意儿在他们这儿算稀罕物,能找到一只都是碰大运了。
“我老师说了,上学期的学费和书本费不能拖了,不然新学期入不了学。”顾红放下被褥,说道。
说完以后,她也不敢看父母,就是低着头把被子折过来折过去。
家里有多困难,她是知道的,这个时候张嘴,内心是带有一股羞愧感。
“我来想办法。”
顾父抽了口旱烟,一句话让顾红绷紧的脸放松了下来。
父亲说不行,咋样都不行,既然应了,不行也得行。
顾明深深地叹了口气,没张口揽过来,他说自己来解决,只会被当成是瞎白话。
说到底还是穷闹的,小妹一学期学杂费才三块,可就是这三块,足以挡得住百分之九十的农村孩子了。
他记忆里的七零年代是美好的,真回来了,才发现不过是自己披上去的一层滤镜。
享受个屁的青春吧,再不想折子赚点钱花,就只剩下受二茬罪了。
晚上,顾母破天荒地做了道有油水的荤菜——炒鸡蛋。
然后又蒸了几张苞米面大饼子,不过没舍得放油煎一下,顾明记得有一年过年大饼子被煎出了两面糊嘎嘎,吃着甭提有多香了。
这也就是搁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