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世代艺术家

第115章 时代到访(3/4)

"gcontent1">

  “大惊小怪!”

  诚汇把这句话原样奉还,随后捻着胡子道:“人到中年之后再练出功夫来,和打小的童子功能一样吗?小方正在发育,效果当然比咱们强!”

  把钟道长撵走之后,他转身就冲进殿里高呼:“快快快,谁有小方的电话?龙门派有后啦!”

  龙门派还是没能等来他们的真传。

  方星河:聊天行,别的免谈。

  不过经过多方确认,他也意识到这是没有任何后患的好事。

  其实按照科学依据来解释,就是气血充足而内蕴,完全供给身体成长之后,还能滋神补脑,所以开发出了人的先天潜力。

  这种事情挺罕见的,但并非不可能,无非就是在青春期把功夫练到骨头里罢了。

  唔,古往今来,估计总有几人的……大概吧?

  不考虑那些不相干的东西,只看当前好处,就是他的成绩稳住了——只用了别人一半的时间和精力,经常在外面奔波,却能在省重点高中做年级前10守门员,媒体一写起这方面的事情就直呼变态。

  学习压力已缓解,他的签售活动就更从容了。

  6号到首都,没敢办在商场里,去工体开了个专场。

  当天又是呼啦啦的人山人海,媒体从十二三家扩大到四五十家,全都来凑了热闹。

  可惜,今天没有再发生特别的事情,就很喧闹的签了一千多本书,然后报纸上一股脑写起了“方星河新书一星期破200万销量”的话题。

  文化圈还在战斗,但是《少年的我》异军突起,终于回到它应该待在的位置上。

  第一个遭重的自然是韩涵。

  《三重门》在热度的推动下,比上辈子卖得更好,可惜,最大的热度永远都是方星河的,最大的消费热情也永远是方粉的。

  叠加了《苍夜雪》被封禁的遗憾,好多粉丝购买《少年的我》时,经常会一次性购买5本甚至10本。

  真的没有任何人引导他们这么做,而是好多方粉本着看一本收藏一本的心态,主动买了两本,然后莫名其妙的就激起了富婆们大量购买的欲望。

  其实在前世,那些流量明星的粉丝大量填单,最初也是自发行为。

  本着分享好东西的心态,多买一两本,送朋友送同学送亲属,这都再正常不过。

  而只要有一个人多买就会有人跟风,而只要跟风的人一多起来,就会有粉丝进行攀比,根本没辙。

  那些刷了七八遍哪吒2的人,能骂他们脑残吗?人家平时正常得很,有钱有闲有素质,也就在这一件事上轴了一次而已。

  方粉现在也是类似的状态,有不少死忠以上的粉丝,买好多本向亲朋好友分享。

  一时间,洛阳纸贵,一书难求。

  当他们共同创造出一周200万册的销量奇迹之后,方星河第一次登上了人日的经济版头条。

  标题很劲爆——商业奇迹背后的偶像逻辑,方星河正在改造我们的社会。

  乍一看非常浮夸,但是大部分人对此还真没有意见。

  每一个明眼人都知道,现在的200万销量,只是印刷厂和大货车的极限,而不是方星河的极限。

  相比之下,韩涵堪称现象级的销量,也显得不过尔尔了。

  媒体最爱拉踩,永远都爱,所以好大哥迎来了史上最可怕的“边角料式黑潮”,两天自闭,三天躁郁,强忍到第五天就开始跟人喷得热火朝天。

  所谓的“边角料式黑潮”,意思是媒体不直接写韩涵,而是在主要写方星河相关话题时,在某个边边角角,把他拉出来嘲讽一番,或者树在那里做对比的靶子。

  这比直接写文章开喷还残忍,别说韩涵忍不了,方星河看到后都乐不可支。

  至于那篇讨论方星河商业价值和偶像逻辑的文章……其实没有什么特殊意义。

  文里一顿爆夸方星河,然后分析偶像市场大有可为,毕竟不像电影那么重工业,乐观估计将会在很短时间里赶英超美……

  撰稿人还是很有名气的一个经济学家,让方星河满脑门问号。

  偶像行业的核心……算了,懒得理会他们,爱咋咋吧。

  文章最大的后果就是让商家更加疯狂的去追捧财神方而已,麻烦的是王查理,关我方星河什么事?

  相比之下,商业上的风头一时间完全盖过了内容上的讨论,但这根本无伤大雅。

  其实对于内容的讨论已经在酝酿风潮了,只不过,杂文集这东西,可讨论的点太多太细碎,反而很难集中力量,爆发热点。

  789号往回折返,大连、青岛、秦皇岛三场签售。

  10号沈阳,11号哈市,12号飞魔都……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