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选择(4/4)
在和另一位地理学家汪专家的交流中,他又得知旌城市有一位潘专家上报了井水异常,并且在没有得到上级重视的情况下,以文件的形式发布了“地震前兆”。
※
重要信息其实已经足够多了,但是都没有引起广泛的共识,反而还在学界引发了尖锐的对立。
这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预测”不同于“预报”,本身不确定因素太多。一旦“预报”错误,马上就是数以亿万计的经济损失,谁也承担不起这个责任。
比如预测1月左右的大地震实际上是5月份发生的,这在地质预测中仍然是属于准确的。但是你没法用这个来指导生产生活,总不能从1月开始就什么都不干了,躲在外面避灾吧?
而那位在赵延看来非常神奇的耿专家,其实从05年开始每年4月、10月都会预测一次。
因为根据他的“旱震关系”理论,在前几年经历大旱之后,这一地区每年5月和11月都是地震高危期。今年如果不震,明年能量累积之后,震级就会变得更大。因此他的预测也一次比一次更加“危言耸听”。
而这一理论的依据实际上是来源于历史文献记录的大数据归纳,没法通过现代科学观测的数据来证明。气候性干旱和地质性干旱本身也很难区分,而且他因为预测总是不中,已经快要沦为学界笑柄了。
这其中恐怕也有些学派之争在里面。
※
不过也不是没有成功的案例。
今年4月,在蜀中地震局一位退休的李姓专家的反复呼吁、威胁下,蓉城市上游的紫坪坝水库终于完成了放水操作,把原有的11亿立方米的水减少到了3亿立方米。
赵延简单计算了一下,前世这位老专家必然也是成功了的,要不然下游的都江堰、蓉城估计一个都保不住。那7亿立方米的水,足够在地震的时候冲垮大坝,然后给下游带来毁灭性打击了。
而赵延这次之所以去涪城,就是因为听说那位李专家最近去了涪城考察。
同时那里距离旌城只有50多公里,他也可以去见一下这位勇于任事的潘专家,看看从官方渠道,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想。
因为这里足够深入,又不至于像汶水这样的最前线那么危险,并且远离省会,不容易引起注意。所以赵延又把这里设定为自己预警计划的前进基地,一部分设备已经先期抵达这里,并且分发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