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

第七百八十六章 河内尽破,孟津南渡!(2/3)

是,赵云在枳县留下了三千精兵,他们如同猎鹰一般,时刻监视着枳关的动静,防止魏军突围南下,搅扰河内的安宁。

  这三千将士,个个身手矫健,眼神锐利,他们的存在,就像是一道无形的锁链,紧紧束缚住了魏军的手脚。

  与此同时,赵云派遣了一名机敏的使者,携带他的亲笔信,穿越重重险阻,前往河东。

  使者身披夜行衣,面容冷峻,行动迅速而隐秘,宛如夜色中的幽灵。

  他的任务是催促河东的友军加强对枳关的围困,确保万无一失。

  一切安排妥当后,赵云将全部的精力集中在了黄河渡口上。

  从河内到洛阳,有三条重要的渡口,平阴津、孟津、五社津,它们如同三道门户,连接着两地的命运。

  平阴津又名白合渡、白坡渡。

  《括地志》曰,‘平阴津距洛阳县五十里,白坡渡口是也。‘

  这里河面窄狭,水深而平稳,是个战略要津。

  《左传》称:鲁昭公二十三年‘春,……晋师在平阴。‘

  《孟津县志》曰:平阴津,故以邑名。秦二世三年,赵别将司马邛方欲渡河入关,沛公乃北攻平阴,绝河津。又陈平亡楚,来降汉王,使参乘监诸将南渡平阴津。

  要说从平阴津渡河也可以,但要说河道最狭窄。

  孟津因其地理位置的优势,成为了最为便捷的通道。

  孟津自古闻名:武王代纣,升舟,阳侯波起,疾风逆流,武王操黄钺而麾之,风波毕除,白鱼入舟,燌以告天,与八百诸侯咸同此盟,故名盟津。

  《史记》载,周武王讨伐殷纣王,率师在此渡河,进军朝歌,取得胜利。

  公元24年,汉光武帝刘秀拜冯异为孟津将军,屯兵河上,拒洛阳王朱鲔,以实现他立足河内,进图长安之战略。

  灵帝时列孟津渡为环卫洛阳的八关之一。

  赵云深知,要想迅速拿下洛阳,孟津是关键。

  站在孟津渡口,赵云凝视着滚滚东去的黄河水,心中涌动着复杂的情绪。

  河水拍打着岸边,发出震耳欲聋的声响,仿佛是大自然在为他助威。

  他深吸一口气,目光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开始在心中盘算着如何以最小的代价拿下这个渡口。

  “将军,孟津渡口地形复杂,魏军定有重兵把守,我们该如何行事?”一旁的副将低声问道,脸上带着一丝忧虑。

  赵云微微一笑,眼中闪过一丝狡黠:“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先要摸清魏军的布防情况,再制定对策。”

  说着,他转身看向身后的斥候,“你,速去探查孟津渡口的魏军布防,务必详尽。”

  斥候领命而去,身影迅速消失在茫茫人海中。

  赵云则继续站在渡口,望着远处的天际线,心中默默规划着即将展开的战斗。

  他的眼神时而凝重,时而明亮,仿佛在与内心深处的另一个自己进行着激烈的对话。

  夜幕降临,斥候带回了魏军布防的详细情报。

  赵云仔细研究着地图,每一个标记、每一条线路都深深烙印在他的脑海中。

  “明日清晨,我们兵分两路,一路佯攻平阴津,吸引魏军注意力;另一路则主力突袭孟津,务必一战而定。”

  赵云的声音低沉而有力,每一个字都像是从牙缝中挤出,充满了不容置疑的坚定。

  将士们齐声应和,士气高昂。

  他们知道,跟随赵云,就是跟随胜利。

  夜色中,他们的身影如同一支支利箭,蓄势待发。

  第二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照亮黄河渡口时,赵云率领的蜀汉大军已经整装待发。

  他身穿铁甲,手持长枪,屹立于阵前,宛如一尊战神。

  他的目光扫过每一位将士,那是一种无声的激励,也是一种无声的承诺。

  “出发!”随着一声令下,蜀汉大军如潮水般涌向孟津渡口。

  战斗的号角在黄河上空回荡,震天动地。

  赵云一马当先,长枪挥舞,所向披靡。

  他的身影在战场上穿梭,如同一道闪电,所到之处,魏军纷纷败退。

  汉军如猛虎下山,迅速攻占了渡口,魏军败退,留下一片狼藉。

  在战后的混乱中,赵云麾下的将士们押解着一群衣衫不整、神色慌张的人往营地走去。

  这些人中,不乏魏国的达官子弟及其家眷,他们原本以为能借着河内的退路逃入洛阳,却未料到会在此地被汉军捕获。

  赵云冷峻的目光扫过这些人,心中并无半点怜悯。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