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

第七百六十三章 天命十年,灭魏檄文!(1/3)

  既是要灭魏自然是要有灭魏檄文的。

  小朝上。

  刘禅端坐龙椅之上,目光如炬,扫视着阶下群臣,心中激荡着复汉的壮志豪情。

  他缓缓开口,声音沉稳而有力:“魏贼曹叡,篡汉自立,欺压百姓,四海之内,怨声载道。朕欲伐之,以正乾坤,恢复汉室之荣光。然师出有名,需一文以昭告天下,何人愿为朕执笔,书写此大汉灭魏曹叡之檄文?”

  言罢,阶下一文士应声而出,此人名曰谯周,才情出众,笔墨间自有一股凛然正气。

  刘禅见状,微微颔首,示意其上前。

  谯周领命,铺纸研墨,提笔蘸取饱满浓墨,略作沉思,遂挥毫泼墨,一气呵成。

  其文曰:

  “盖闻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昔我大汉,高祖龙兴,光武中兴,四百年基业,泽被苍生。

  然自魏贼曹叡篡逆以来,天纲不振,王道沦丧,百姓涂炭,四海鼎沸。

  曹叡者,狼心狗行之辈,窃据神器,妄自称尊。其政令苛严,赋税繁重,民不聊生;其军横暴,侵扰四境,烽火连天。此贼不除,汉室难兴,天下无宁日矣!

  朕刘禅,承先祖之遗训,蒙上天之眷顾,登基为帝,誓要荡平奸邪,恢复汉室之荣光。

  今朕亲率大军,北伐中原,誓与魏贼决一死战。

  朕之将士,皆忠勇之士,誓斩曹叡之首,以祭天地先祖之灵。

  且夫魏贼曹叡,其行径之卑劣,天地所不容。

  彼父曹操,欺压汉室,擅权专政,已为大逆不道;曹叡继之,更变本加厉,篡汉自立,实乃罪大恶极。

  朕伐之,非为一己之私,实为天下苍生,为汉室之延续。

  朕书此檄文,昭告天下。

  望有志之士,闻风起云涌,共襄义举。

  朕大汉之旗,将插遍中原之地;朕大汉之威,将震慑四海之邦。

  魏贼曹叡,若识时务,当速速束手就擒,免遭灭顶之灾。

  否则,待朕大军一至,必将玉石俱焚,悔之晚矣!”

  谯周搁笔,刘禅览之,只见其文笔犀利,气势磅礴,字字句句皆如利剑出鞘,直指魏贼曹叡之心。

  刘禅不禁拍案叫绝:“好!此文足以震慑敌胆,鼓舞士气。传令下去,即刻抄录多份,传遍天下,让世人皆知朕伐魏之决心!”

  于是,这篇大汉灭魏曹叡之檄文,如同春雷乍响,迅速传遍中原大地。

  百姓闻之,无不欢欣鼓舞,纷纷响应刘禅的号召;将士们读之,更是热血沸腾,誓要随陛下北伐中原,恢复汉室之荣光。

  一时间,大汉王朝上下一心,同仇敌忾。

  随着春日的暖阳渐渐驱散了冬日的严寒,冀州与幽州的大地上,一片片嫩绿的麦苗在微风中轻轻摇曳,预示着又一年的丰收在望。

  然而,在这片生机勃勃的景象之下,一场关乎国家命运的战争阴云正悄然笼罩。

  在邺城,这座古老而雄伟的城池,此刻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喧嚣与忙碌。

  城门外,一辆辆满载着粮食、布匹、兵器的马车络绎不绝,它们从冀州、幽州各地汇聚而来,如同一条条细流,最终汇聚成一股不可阻挡的洪流,涌入邺城。

  这些物资,是即将出征的将士们生命的保障,也是他们战胜敌人的重要依仗。

  在邺城的城头上,一位身着铠甲的将领正凝视着下方繁忙的景象,他的眼神中既有对胜利的渴望,也有对战争的忧虑。

  这位将领名叫赵云,字子龙,以其勇猛善战、忠诚无畏而着称。

  此时,他的目光穿过重重叠叠的人群和物资堆,仿佛已经看到了未来战场上的刀光剑影,听到了战马嘶鸣和士兵们的呐喊声。

  “子龙将军,您看这景象,真是壮观啊!”一旁,一位年轻的副将赞叹道。

  他名叫马谡,虽然年轻,但才华横溢,是赵云颇为赏识的后辈。

  赵云微微一笑,道:“是啊,这场战争关系到我大汉的兴亡,我们必须全力以赴。不过,战争是残酷的,我希望我们能以最小的代价取得胜利。”

  说话间,一队队被征召的民夫从城门涌入,他们或肩扛手提,或推车拉马,将一批批物资运往指定的仓库。

  这些民夫中,有年迈的老者,也有稚嫩的孩童,他们的脸上写满了疲惫和无奈,但眼神中却闪烁着对家园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

  赵云看着这些民夫,心中不禁涌起一股复杂的情感。

  他知道,这些普通百姓为了国家的安宁,不得不放下手中的农具,离开熟悉的土地,加入到这场残酷的战争中。

  随着时间的推移,邺城内的物资和人力越来越多,很快就达到了一个惊人的数字——战兵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