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

第三百三十章 刘备以病居幕后,太子台前监国事!(3/4)

家手上。

  相比于豪强,世家这股势力,明显就更加难缠。

  现在刘备听闻刘禅要改换选官制度,马上便想到了这九品官人法。

  “儿臣并非是要用九品官人法。”

  九品官人法的坏处,作为后世人,刘禅比谁都清楚。

  为了一时的稳定,而让子孙后代为他的决策而背锅,这不是刘禅的性子。

  后人有后人要做的事情,他这个前人,便是不给后人留些遗产便也就算了,还给后人挖了坑?

  这不是他刘禅能做出来的事情。

  “那太子是要作甚?”

  作甚?

  那自然是要改良察举制了!

  夏、商、西周实行“世卿世禄制”。

  到春秋战国时,统治阶层改革旧有制度,更为了富国强兵,破格任用一些地位低下而才干出众的人。

  战国时期出现“军功爵制”,又兴起“养士”之风,招揽有才干、善言辞的人才,不论出身,为国君、诸侯服务。

  到秦代则以“辟田”和军功为选官依据。

  但这些都不是完备的选官制度。

  到了汉代,为了适应国家统治的需要,建立了一整套选拔官吏的制度,名为“察举制”。

  察举是自下而上推选人才的制度,也叫“选举”。

  汉高祖刘邦首下求贤诏,要求郡国推荐具有治国才能的贤士大夫,开“察举制”先河。

  惠帝、吕后诏举“孝弟力田”,察举开始有了科目。

  武帝时“察举制”达到完备,各种规定相继推出。

  其后,各种科目不断充实,特别是有了统一的选才标准和考试办法。

  考试是汉代察举制度的重要环节。

  被举者经考试后,由政府量才录用,这样既保证了选才标准能贯彻实行,选出真正的人才,还能保证竞争的相对公平,令下层人士有进入国家管理层的可能。

  任何制度,发展了三百年,都会变得腐朽落后。

  而刘禅要做的,便是将其做一番改良。

  至于为何不直接用科举制?

  那就得知道推行科举制,会有多大的阻力了。

  察举制是以地方发动自下而上的选拔方式,虽然使得中央人才储备增加,但是却对中央集权造成削弱作用。

  你推行科举制,这不是将地方的权柄削弱了?

  他们不会反抗?

  刘禅现在要做的,便是积蓄国力,而不是搞乱国内,搞出矛盾来。

  先得了天下之后,再想着彻底解决察举制的问题。

  反正,九品中正制这种妥协的制度,绝对不是刘禅想要的。

  而且

  察举制已经是有几分科举制的雏形了。

  “儿臣欲复左雄阳嘉新制之议。”

  孝廉察举的弊端在西汉就已暴露,东汉中叶以后变得日益严重,“察孝廉,父别居”的民谣说明在时人的眼里,孝廉察举的结果恰是对其名号的一种讽刺。

  同时,朝廷也不断有“所举非人”的批评。

  故在东汉顺帝阳嘉年间,由尚书令左雄首倡,汉顺帝推行,对孝廉察举制度进行了改革,限制察举年龄,引入考试机制,进一步明确了人才标准。

  刘备眼睛一亮,问道:“太子是想要将四科变作两科?”

  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而阳嘉新制中,将四科变作两科,只取经术与文吏两科。

  那些所谓之经传,文赋,不做考校。

  也就是说德行次之,能力为上。

  简而言之,那便是务实!

  对于现在的汉中国来说,务实明显就是最好的选择。

  刘备刚想答应,但像是想到了什么一般,眉头忽的又皱了起来。

  “不知这国中士族,可会答应?”

  四科变两科,而且是最好操作的那些两科被取缔了,剩下的两科,便是要考校真才实学,士族的利益,肯定是受损的。

  利益受损,难免不会出来作乱。

  “察举长期被大士族豪强把控,但除了豪强士族之外,还有新兴的中小士族,我等便可拉拢这些中小士族,同时对国中大士族征辟武官,以示安抚,想必是出不了什么乱子的,就算是有人不服,儿臣领兵自可征讨之!”

  大士族毕竟是少数。

  只要刘禅将朋友搞得多多的,把敌人搞得少少的。

  有屠龙术在手。

  汉中国生乱?

  那根本不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