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来不及说再见(2/4)
一辆已经无限接近完成的真·蒸汽机车!
这辆迷你真机,是李铁住校以后,姥爷的退休生活呈现了一些失重状态,为了打发时间,用好几年时间一点点攒出来的“工程奇观”。
开始只是想做个老场站的沙盘聊以自娱。
但是老场站有限的建筑,花不了多少时间,那些难以书写模仿的时代标语、题字和指示牌,直接从相对清晰的老照片里复制下来,打印后再做旧,也一样轻松搞定。
于是仅仅过了几个月,闲不住的姥爷又一次陷入自我退休的忧愁。
痛定思痛,姥爷决定整个大活儿。
从无到有,装配一辆自己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蒸汽机车。
老派工程师的目标,是自己重绘图纸,手搓零件,在家里复刻一辆蒸汽工质的热机,而不是电池外面套个铁壳子的电动玩具——那可当不起“大活儿”这个份量。
当然也不会像原型车那么大,但即便是等比缩小,也要具备原型车的一切功能。
传动,制动,走行,控制,统统要有。
加注煤水,锅炉部能正常的燃烧做功输出动力,汽机、风泵和阀装置在原有构造下正常运转。
风笛和汽笛能响,大灯能亮,能在威武雄壮的乏气声里,看到机车倾泻的白雾喷涌到地上,反冲卷起又袅袅逸散。
真正的钢铁巨龙与灼热吐息。
除了尺码太小,导致驾驶室进不去人,需要做一些自动化控制方面的针对改造,别的方面二样不差。
不得不承认,李铁大学第一学期寒假,被姥爷献宝一样拉进工作间看到工程现场的时候,虽然只有个骨架大样,但光是听完姥爷的设想,也足够让姥爷带着从小玩到大的李铁两眼放光。
慢慢地,这个房子除了客厅、厨房、卫生间还保留着寻常人家的模样,原来的三个卧室——李铁父母的大卧室变成了总装车间,姥爷自己的卧室变成手工绘图室,李铁的卧室则变成数控加工间。
卧室的休息功能基本弱化或消失,很多时候连床上都是图纸,困了累了就在摇椅上凑合一会儿。
这也是姥爷后来精神始终矍铄,身体却逐渐变得糟糕的一个原因。
不管看番、追文、打游戏还是做手工,宅男不节制,就免不了拿HP血条点灯。
迷你机车无法在驾驶室里实现真正意义的操控,要通过传感器实现仪表的外部观测,以及伺服电机遥控车内设施与装置。
所以除了迷你真机,还额外追加了一个模拟司机室,反正这间大卧室一点都不比新楼盘的客厅小。
等比复刻的手把、汽门、拉环,踏板、大小闸和车内仪表一应俱全,为了最大化还原手感,每一个装置的阻尼都经过一老一小的互相印证和反复调教。
司机室两侧窗口外,一边一个电视,与机车两侧仿真位摄像头拍摄的画面同步,充当瞭望视野。
老师傅不擅长这些,于是盛情邀请乖大孙加入自己的离退休余热项目,在读工程师李铁欣然应允,并按照各自的实际情况做了分工。
刚开始弄的时候很艰难。
有些限于机加工规模,爷俩在家鼓捣不出来,只能去外面找人做的工件,旷量不是大了,就是小了,总是不太合适。
可是花费偌大力气做出来的东西,又不能随便抛弃。
只能弄成“三边工程”,一边做,一边测绘,一边将错就错,按照到手的工件,重新修改图纸。
多多少少,都算遗憾吧——但生活本来就是在不断的妥协中达到完满的过程。
过程有多难,结果就有多甜。
那种复杂机械造物,在手中逐渐血肉充盈的成就感,丝毫不比钓鱼佬上了大货的颅内高潮来得差,甚至更加持久,且曲率稳定。
李铁专心制作,不知不觉的错过了晚饭时间。
车要烧煤人要吃饭,李铁的晚饭延续姥爷一贯的家庭预制菜风格:取出一袋做好后分装冷冻的红烧肉,煮一把挂面,煮面的时候搭车烫了青菜。微波之后的红烧肉,连汁带肉往青菜面条上面一浇,唏哩呼噜营养又美味。
是的,唏哩呼噜也是营养和美味的一部分。
李铁小时候吃的红烧肉,是姥爷上班时用铝饭盒腌着肉,中午放火车自带的蒸箱里用高温蒸汽呲熟,然后放在锅脸上保温一下午,晚上下班前再呲一下,带回家肯定还是热的。或许因为保温时间足够长,反而更添一分软糯。
“可惜现在吃不到咯。”被医生禁食肥肉的姥爷,在病房偷吃的时候咂嘴念叨。
然后踌躇满志地计划着:“等我出院了,咱爷俩争取国庆以前剪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