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无战事

第034章 宋代公租房(1/2)

  比起宫中子嗣凋零的官家,吕夷简这位当朝宰相可谓是多子多福。

  目前他有五子,其中长子吕公绰、次子吕公弼都已经恩荫做官,三子吕公著算是个有读书才能的,后来被牵涉进了冯士元案,吕夷简想要让儿子好好读书,就将他送回了老家。

  此外还有四子吕公孺、五子吕公餗,这两个儿子也还在读书。

  长子吕公绰性格上比较稳重,现任试集贤院校理,这也是皇帝身边亲贵的职位,所以搬出府别居。

  所以如今在府内侍奉父亲的,就是这位二衙内吕公弼了。

  冯士元是小吏出身,虽然现在也混上了店宅行首,但是也不敢在吕公弼这位宰相衙内面前摆谱。

  他走入屋内直接行了一个大礼,五体投地跪在地上。

  吕公弼发出轻视的笑声,但还是故作姿态的让冯士元免礼站起来。

  但是吕公弼也没让冯士元坐下,而是让他站着问道:

  “店宅务的那三千间屋子,这个月的欠缴租金收上来多少?”

  冯士元立刻说道:

  “已经收上来三成了。”

  吕公弼皱眉说道:

  “怎么才三成?”

  店宅务,是大宋朝廷设立的专门部门,负责汴京城内公房租赁的机构,简单的说就是负责租赁公租房的政府机构,归太府寺管理。

  宋代官府是少有热衷于敛财的官府,从宋真宗开始,就设立了数量繁多的政府机构,专门用来经营官办的产业。

  大部分的官办产业,都归附在太府寺下。

  判太府寺,也被称之为“大治粟”,虽然不能像三司那样制定财政政策,但是也拥有极大的经济话语权,颇有后世国资委的地位,也是在京官员追寻要职。

  吕公弼如今就在太府寺任职。

  店宅务管理了官地与公屋的租赁,天圣三年曾经统计过一次,当时的店宅务名下拥有公房26100间,这些公房租赁业务,每个月都能给太府寺提供大量的收入。

  但是这项制度从真宗朝运行至今,也出现了问题。

  最大的问题,就是公租房的公租收不上来。

  虽说中国人都有置宅兴业的愿望,但若是能长租也和买没什么区别。

  能在店宅务长租的,也往往不是普通人,不少都是在京官员或者权门子弟。

  有些房产,甚至在真宗朝已经租赁出去了,甚至承租人都已经死了,但是这些人的后代还占据着房产。

  这其中拖欠房产的也不在少数。

  所以如今店宅务控制的公租房虽然比真宗朝几乎翻了一倍,而汴京城的地价也比真宗朝涨了五成,店宅务的收益却比真宗朝还要下降了。

  这自然引起了朝堂的不满,因为这件事,太府寺没少被台谏参奏。

  吕公弼在太府寺任职后,向自己的上司寺判张方平提出了建议,将店宅务中常年积欠的房产,交给民间经营,民间只需要按照承租价格上缴租金给店宅务,这样就能解决店宅务收入不足的问题,又能让民间获利。

  张方平虽然不是吕夷简一党的,但是和吕夷简私交不错,也就同意了吕公弼的意见。

  店宅务划出了三千套常年积欠的房产,承包这些公租房的二房东,自然就是店宅行会的行首冯士元了。

  听到冯士元说,这个月的房租才收上来三成,吕公弼露出不悦的表情,这些房子就算是一分钱租金都收不到,也是要向店宅务上缴租金的。

  而冯士元这个店宅行会的行首,其实就是吕公弼在内的汴京权贵子弟的白手套,这笔收益大部分都是要交给他们的。

  只听到冯士元说道:

  “二衙内,是积欠的三成。”

  听到这里,吕公弼高兴的要站起来了,他大悦道:

  “赐座!”

  前面也说了,这些房产很多都是常年积欠的,店宅务连带将欠条也转给了冯士元。

  三成积欠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也不知道这冯士元用了什么手段,竟然能将这些钱收上来三成!

  但是想想,无外乎威逼恐吓那一套,但只要不脏了自己这个相府衙内的手,吕公弼也懒得管。

  “这笔钱就先不分了,你在汴京城内再买些房产,将它们租出去。”

  冯士元点头应下,他这个店宅行首,手下也有私人的商行,负责买卖房产和租赁房产的业务。

  其实这些房产,基本上都是吕公弼这样的权贵家族的产业,只是他们不方便出面租房,所以交给冯士元经营。

  除此之外,冯士元还负责帮助他们买卖房产,用这些房产出租牟利。

  冯士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