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364章 法(3/4)

  后来陈景恪接管了变法,虽然没有出过大错,但大家依然不敢完全信任。

  这无关其他,纯粹是出于理性考虑。

  是人都有犯错的时候,陈景恪也在所难免。

  而一旦他出错,后果会非常严重,淡马锡就是最好的证明。

  还好,淡马锡只是用人失误,而不是制度上的问题。

  否则群臣会更感到恐惧。

  现在有了内阁,所有的变法革新,至少要经过七名资深大臣的共同审核才行。

  能说服他们七个,就说明这个变革至少不会太差。

  还是那句话,相比起个人,大家更愿意相信制度。

  得知朝廷要重修大明律,各种法律人才蜂拥而至,将刑部和大理寺的大门都快挤破了。

  其目的就是想参与进来。

  很多地方上的司法官,也打申请要求来修律法。

  这就是数年前开设刑名科的成果,为大明培养了大量的司法人才。

  ——

  重修大明律的方案通过之后,陈景恪就不再过问此事。

  他又不懂这玩意儿,参与进来只会拖后腿。

  相比起来,他更关注沧海省那边的情况。

  有了淡马锡的教训,他对沧海省的关注始终没有断过。

  对那里的情况,也大致有一些了解。

  麦荣昌不肯用许柴佬,个中缘由他自然懂,却没有太好的办法。

  强行让麦荣昌用许柴佬,只会起反效果。

  眼见他自己想通了,主动请许柴佬出山,陈景恪才算放下心中的担忧。

  特区不是给几条政策,给一些人就能建起来的,它需要的是一整套的体系。

  前世这套体系是经过几十上百年摸索出来的。

  在大明,特区是首创,谁都不知道怎么做。

  失败的经验也是经验,有个参照物,做起事情来就有头绪多了。

  而事实也证明,让许柴佬过去是正确的决定。

  眼见一切步入正轨,陈景恪也松了口气。

  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报纸的创办之中。

  解缙不是书呆子,相反他的行政能力相当强。

  上任之后,用最快的速度将报社的框架给搭建了起来。

  至于印刷报纸,现在还不急,要等到字模弄好再说。

  不过解缙已经大致准备好了第一期的稿子,甚至连排版都做好了。

  就等字模制作完毕,就可以直接开始印刷。

  然后就是组建运输体系。

  说起来,给周报单独建立一条运输体系,确实遭到了群臣的反对。

  最开始连内阁那一关都过不去。

  等陈景恪拿出,承揽私人信件、小件货物托运业务的时候,才说服了内阁成员。

  内阁都通过了,百官的意见其实就是可以忽略的。

  拿到旨意之后,解缙就制定了雄心勃勃的计划:

  “第一期,一个月内,大运河能连通的水运重镇,全部建立网点。”

  “第二期,三个月内,交通便利的省,要将网点开通到每一个府的府治。”

  “偏远省份的省治,确保开通网点。”

  “第三期,半年内,交通便利的省,所有县开通网点。”

  “偏远省份将网点开通到府一级。”

  “第四期,一年后,网点开通到全国每一个县。”

  “至于乡镇一级……难度太大了,到时候再说吧。”

  这个计划陈景恪也是支持的,且非常的赞同。

  在这个年代,能建立一条沟通所有府县的运输体系,已经非常不容易了。

  搞乡镇一级,那就是好高骛远,最后很可能会拖垮整条运输体系。

  当然了,前期的投入只能朝廷出。

  经过磋商之后,户部给出了期限。

  半年后大明周报自负盈亏,户部将不再出一文钱。

  这还是看在陈景恪的面子上,才给出的这个时间。

  按照他们的本意,第一期建设完成他们就不管了。

  就在解缙风风火火建设运输体系的时候,楚王朱桢毫无征兆的给皇帝送了一份大礼。

  各种奇珍异宝数不胜数。

  同时送过来的,还有一封家书。

  里面将太上皇、马娘娘、朱标、朱雄英都问候了个遍,甚至还问候了陈伴读几句。

  可以说态度谦恭到了极点。

  直到信的末尾才提出,楚国支持朝廷的革新,准备直接采用新政。

  只是需要一个人才来掌舵。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