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324章 有钱任性(3/4)

很快他们就不这么想了。

  而且关于特区计划,他也只是有了一个想法,具体怎么做还需要仔细考虑。

  ――

  对于地方官吏的要求不能太高,朝廷要主动降低计划的复杂性和难度。

  文武百官全部到场,还邀请了京城的耄耋老人、德道模范,各国的使节,僧道代表等近万人参加。

  或者说,基本相当于是重头开始学了。

  怎么看怎么像是在唱双簧啊?

  再想到裴有为计官出身,以及他们背后的陈景恪,群臣更加肯定的自己的猜测。

  说他们是个草台班子都不为过。

  “朝廷也需要时间,来改革官僚体系。”

  陈景恪在场的时候,他显得非常克制。

  这些钱用来给吏员发俸禄、购买办公用品、修缮房屋之类的,是绰绰有余的。

  其中一道是关于年号的。

  群臣感到惊讶的,是年号本身。

  如果有矿藏就要及时上报,由朝廷决定是否开发。

  一年的开销全都从职田出。

  行政系统没有这方面的要求,愿意这么做的官僚凤毛麟角。

  只能再次找借口:“这一切都需要钱财,地方衙门没钱啊。”

  想要实施这项计划,就要对行政体系进行重塑。

  就比如前世的大规模基建。

  为了安慰自己的父亲,也是为洪武时代做一个告别,朱标少有的奢侈了一次,举行了盛大的新年庆典。

  还剩下没被打的富户,也都学会了财不露白。

  关键是,这种全国性的大动作,也不适合去问富户募捐啊。

  陈景恪也汗颜不已,天天提醒自己实事求是,可总是在某些地方下意识的认为理所应当。

  新一年的第一天,才能启用属于自己的年号。

  全世界不敢说只有我们会这么要求官吏,但大部分国家的行政系统,都没有这方面的要求。

  同时也意味着,洪武时代的结束。

  以前官吏想有所作为,大多都要问当地富户募捐。

  “二十年能完成这个设想,就算是了不起的成就了。”

  虽然经历种种波折之后有所改善,但正所谓江山易改禀性难移。

  “至于劳民伤财……分五年完成,并不影响百姓休养生息。”

  先把工作计划落实了再说。

  李善长也发现了这种情况,心中那叫一个气啊。

  这年代的行政系统,就只有两个职能,安民和收税。

  所以,大明开国集团,在大局观等方面,是远不如秦汉隋唐的。

  但这些成绩是官吏个人能力的体现,不是行政系统对他们的要求。

  陈景恪和徐达还好,他们性格本来就比较内敛,尽管有时候很上头,还是能克制住的。

  骤然从权力中心退出,还要克制不抢儿子的风头,内心其实是非常难受的。

  毕竟这种东西别处是真的学不来。

  然后一个词情不自禁的浮现在脑海里,特区。

  大局观、对事物的认知、处理事情的方式方法等等。

  那成啥了。

  大明的开国勋贵,大多都是普通人出身。

  想找他们募款,恐怕不容易。

  朱元璋和马太后自然就是主角,所有的人都在围绕他们转。

  这一下就不一样了,从提倡变成了强制执行。

  朱标的年号就是之前商量好的建章。

  陈景恪教他们统筹协调全国资源,徐达和李善长教他们如何去实现。

  前世每一个地方政府,都在不遗余力的修桥铺路、建设水利设施,搞各种基建。

  这是自古以来的规矩,不能废弃。

  除此之外,还要勘探矿产。

  更让所有人都觉得不可思议。

  众人一边处理政务,一边还要学习,每天有多忙可想而知。

  比如平原地区,修桥铺路、鼓励农耕、建设水利设施。

  但用来开展大项目,是绝无可能的。

  这些东西不是学校能教的,全靠家族长辈言传身教。

  事实上,朱标也派出自己的心腹,跟在两人身边学习。

  优秀的外交官基本都是世袭,原因就在这里。

  又不是负重冠军,自然没人想给自己加担子。

  可是大明一直以来不遗余力的打击地方大户,导致富户数量锐减。

  “这些都是基础设施,一旦完成最终受益的是当地百姓。”

  一开始大家还以为是巧合,观察几次之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