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200章 没那么简单(新年快乐!)(3/4)

和人身依附关系有关……”

  “在先秦时期,百姓是依附于勋贵阶层的,而勋贵向天子效忠。”

  “秦汉之际编户齐民,从广义来看,百姓是依附于国家的。”

  “但从小处来看,是依附于土地的。”

  “之后的魏晋南北朝,门阀士族崛起。”

  “百姓开始依附于门阀士族,而门阀士族效忠皇帝。”

  “到了隋唐时期,皇权强大士族力量开始被压制,依附关系恢复到了秦汉时期。”

  “到宋朝时期,士绅和宗族崛起,百姓的依附关系又发生了改变。”

  “百姓开始依附于宗族,然后宗族效忠于朝廷。”

  “相当于朝廷和百姓之间,多了一个环节。”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一来是朝廷的力量退出乡间,给士绅宗族留下了钻空子的机会。”

  “二来是单个家庭力量太小,大家需要抱团求生。”

  “其实说白了,还是百姓太穷,只能抱团取暖。”

  “既然享受了抱团的好处,那就要受到制约。”

  “所以,表面来看百姓一家一户是一个单位,实际上是以宗族为单位存在的。”

  “宗族内部分工是很明确的。”

  “比如谁来服徭役,谁来种地,就是宗族说了算。”

  “专门服徭役的人,一年大部分时间都在应役。”

  “他家的土地,由专门种地的人帮忙耕种。”

  “衙门不会管服役的到底是不是本人,只要人数对就可以了。”

  “如果开源计划能行的通,每一家每一户都能因此受益。”

  “就相当于是强化了家庭的力量。”

  “家庭能自给自足了,对宗族的依赖自然就减少了。”

  “甚至当他们的利益受损的时候,就敢于站出来反抗宗族。”

  “朝廷马上就要进行清查人口和土地,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向百姓强调。”

  “他们是一家一户,土地是他们家的,任何人都没有资格剥夺他们的土地。”

  “如果有人敢抢夺他们的土地,朝廷会替他们主持公道。”

  “甚至朝廷可以直接申明,不承认宗族之权,只承认一家一户之权。”

  “虽然眼下这条政令会被他们无视,可等将来我们的计划成功,家庭富裕起来。”

  “这条政令就会成为,套在宗族脖子上的缰绳。”

  朱元璋思索良久,才说道:“有点意思,不过开源计划能否行得通,还尚未可知。”

  “眼下不急,先将税法的事情说清楚吧。”

  “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还有别的吗?”

  陈景恪自然知道事情急不来,也没有再多说,而是道:

  “有,如果施行一条鞭法,会出现一个很大的问题。”

  “那就是地方衙门没有了经济来源。”

  众人立即反应了过来,确实如此啊。

  地方衙门也需要经费的,以往这些经费是哪来的?

  杂税。

  衙门修缮、物资采购、出差的差旅费等等,全都是从杂税里出的。

  正税归入国库,杂税归地方衙门。

  这也是为何历朝历代,都没有办法禁止杂税的原因。

  现在施行一条鞭法,所有的税统一征收,然后归入国库。

  那地方衙门就一文钱都没有了。

  总不能让官吏用自己的俸禄,来倒贴给衙门当经费吧?

  就算海瑞穿越过来,若不想衙门关闭,都要征收杂税。

  朱元璋也不禁有些头大,麻烦,改革实在太麻烦了啊。

  然后不禁有些庆幸,还好有陈景恪帮忙出主意。

  否则自己一辈子都搞不来这些东西。

  朱标也眉头紧锁,忽然他似乎想到了什么,说道:

  “是否可以采用唐制,按照比例一部分交解国库,一部分地方衙门自留。”

  得到提醒,朱元璋也想起了此事,说道:

  “唐朝时期的赋税,一部分交解国库,一部分地方衙门自留,一部分送到就近的军队充当军粮。”

  “我记得好像是从宋朝开始,才将所有正税全部交解国库。”

  “地方衙门想要经费,只能靠加收各种杂税。”

  “大明是否可以恢复此制?”

  最后一句话,是问陈景恪的。

  陈景恪心道,你们都会抢答了,我还能说啥?

  “我也以为此法可行,允许各州县截留一部分税款,充作办公经费。”

  “只是军需粮草这个,切不可直接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