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从陕北知青开始

第71章 领导审查(1/2)

  李多汉看了看厚厚的一叠初稿,惊讶地说道:“全部?”

  “是的,四十五万字,小说组总编辑韦君宜同志已经审过,我也看过,最后还得您把把关。”

  “这代志平效率够快的呀。”李多汉一听全部写完了,心里也是震惊。

  他当初定的时间是最晚12月份出来,没有想到现在才7月初就出初稿了,而且是经过了人文社小说组总编韦君宜跟社长张光年的审批。

  他对自己这两个手下可是知道,水平可不低,能够过他们的眼,稿件应该是没有问题。

  “行,那我看看,看完了再通知你。”李多汉接过来看了一下第一页。

  第一页是《血染的风采》的简谱。

  右上角写着:

  作曲:代志平

  作词:代志平

  “这年轻人。”

  李多汉看着作曲作词都是代志平,心里感叹着,这年轻人真是多才多艺。

  “听说代志平还是个大学生?”李多汉看向张光年。

  “是的,77级华清大学汽车工程专业。”张光年点头应道。

  “怎么是华清,不是燕大?”李多汉一听疑惑起来。

  他一作家不应该读文科专业吗,怎么跑理科学校去了,而且还是汽车工程?

  这是脱轨呀。

  “呵呵,我当时知道也是有些莫名其妙,问了他,他说理科可以发展制造业,实现四个现代化,而汽车工业是制造业的支柱产业。”张光年说道。

  “嗯,这么说也没错,是个有主见有格局的年轻人。”

  “那部长您先看看,我就先回去了。”张光年知道领导忙,没有什么要交待自己的,也就离开了。

  “好,我看看,有事再通知你。”李多汉走了出来,站在门口目送张光年下了楼梯。

  这才转头回到自己办公室看了起来。

  《亮剑》之前他只是听张光年说过梗概,内容还没有看过。

  当时只是被《血染的风采》的歌打动了,结合现在的南边猴子传来的事情,这正是宣传的一首歌,于是一打听,才知道,代志平虽然年轻,但也有过一个作品出版的老作者了。

  于是让张光年让他负责这件事,并且指定在今年12月份出版。

  李多汉是一个老作家,文学素养高深,出版过不少名作还有剧本。

  代志平是网络作家出身,再加上在人文社半个月跟编辑们学习正统的写作方法。

  代志平这一次在写作的时候吸取了网络文学的代入感等优点,加上正统文学的严谨等两者优点结合。

  在战争等大场面的描写上,在人物塑造上花了浓墨重彩。

  先是背影介绍。

  接着一段战场的描写,引出主角李云龙。

  对敌我双方武器、服装上的细节描写,突出我八路军在物资上的艰苦以及对战胜敌人的必胜信心,通过我军英雄将士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表现出我军将士那种奋不顾身不畏生死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

  接着是进入第一个冲突,战争开始。

  枪林弹雨,枪声、炮声的战斗描写。

  嗖嗖的子弹拖着长长的尾焰,穿过硝烟滚滚的烟雾,啪啪地打在了主峰阵地的岩石上,溅起一片片白烟。

  “这回咱们可以放开手脚和鬼子干一场了,去,抓个活的问问,对面是鬼子哪个部队的。”李云龙看着张大彪说道。

  ……

  “团长,他们可是号称鬼子的精锐。”

  “什么他娘的精锐,老子就不信这个邪,老子打的就是精锐,传我的命令,全体上刺刀,准备进攻。”

  李多汉一看就被里面的剧情吸引住了。

  特别是李云龙的说粗话,不过听着提气,一个粗人跃然纸上。

  “好一句‘打的就是精锐’!”李多汉一看高兴地说道。

  在动手写《亮剑》之前,代志平做过大量的准备工作,搜集资料,还有拜访一些老革命等,对当年八路军的吃穿住行方面都做了详细全方位了解。

  用代志平自己的话说,如果老革命看了,不骂娘,就是及格。

  李多汉也是从那个年代过来的,对于细节上的描写,很是满意。

  “嗯,不错,可以看得出做过大量的工作。”李多汉看到代志平对于细节的描写得也很符合史实,满意地点点头。

  四十五万字,仔仔细细看了两天。

  第三天,李多汉把初稿找了几个当年的老战友看,听听他们的意见。

  他们才是真正的读者。

  代志平把初稿递交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