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不革命

第四零八章 前所未有的实训安排(3/4)

体决议的形式处理衙门事务……”

  没有一个说话算话的人,所有人都是平等的权力,要决定任何事情都要其他人都同意。

  如果有人故意扯皮的话,那所有事情全都办不成。

  如果有人不想参与竞争了,那是不是可以通过单纯的扯皮拖延,把这一批十二个兄弟全部拖下水?

  不过皇子们也都不是傻子,稍微动动脑子就明白老爹想要的是什么了。

  要让他们兄弟捏着鼻子合作,斗而不破。

  学会集体妥协,而不是捉对厮杀到你死我活,或者相互称臣效忠分阵营之后再厮杀。

  十二个兄弟酝酿了一小会儿,大皇子朱靖坤就直接举手询问:

  “父皇,如果一项事务,有的兄弟同意,有的兄弟不同意,那我们应该怎么办?”

  朱简烜理所当然的给了安排:

  “你们兄弟十二个投票,赞成人数超过三分之二的,直接执行并向通政司报备。

  “若是反对人数超过三分之二的,则直接不推行,但同样也要向通政司报备,送到我的办公室存档。

  “支持和反对的人数都不到三分之二的,那就在投票之后报给我做决定。”

  十二个皇帝们听完之后,心中立刻就泛起了各种各样的揣测。

  大部分皇子都下意识的觉得,父皇这次是要考验他们构建人脉圈的能力了。

  在没有额外力量支持的情况下,在所有人地位基本平等的情况下,让其他人支持自己。

  还要在这种情况下,把皇帝交代的事情事情也办好,想想就让人感觉头大。

  他们觉得这是父皇真的要上强度,来做比较认真的筛选了。

  大部分皇子的心态类似,都仍然是竞争性的。

  也有一些心态不同的皇子,此时心中泛起了些许不一样的想法。

  特别是朱靖坤,作为大皇子,本来已经觉得,自己大概率没有机会成为继承人了。

  现在思考问题的角度,对未来的期待的方向,也跟弟弟们稍微有点区别。

  朱靖坤有些不确定的揣测,自己父皇是不是想让皇子们去摸索,在不担任决策人员的时候怎么发挥作用呢?

  自己父皇的习惯,一向是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的。

  而他的皇子们,完成了学业和实训之后,能力都是足够担任绝大部分官员,他们都是皇族的新一代精英成员。

  但皇帝只能有一个,他们的绝大部分都当不上皇帝。

  在下一代皇帝继位之后,如果这些皇族精英们都赋闲话,那就实在是太过浪费了。

  朱靖坤把自己老爹的心态揣摩的大差不差。

  朱简烜跟大部分儿子的想法不一样,儿子们本能的觉得父皇就是要筛选出一个继承人,其他人都是等待淘汰的陪衬。

  但朱简烜安排的这次实训考核的是他们所有人,而不是为了筛选一个继承人。

  古代历史上典型的皇子夺嫡的流程,首先要有几个最有人望和能力的皇子,主动要站出来参与夺嫡。

  其他的普通皇子和臣子们,可能会选择追随其中的一个皇子,也就是要站队。

  皇子们站队完成之后,就开始无所不用其极的厮杀了。

  朱简烜其实并不是不让他们互相争斗,那是没有办法完全规避的事情。

  朱简烜主要是想规避这个流程的第二点。

  不想让普通的皇子主动自贬身份,不想让他们以臣子身份自居,进而去追随和侍奉其他的兄弟。

  朱简烜未来也准备给所有皇子一定的本钱,让他们全都不需要强行站队。

  让皇子们在不站队的情况下做事。

  并试图让大明未来的政治决策制度逐渐倒向集体决策。

  大明神洲本土的地理环境情况,塑造了追求统一并信赖权威的社会文化。

  这个社会文化氛围之下,没办法直接实现平民共和,强行改过去的结果就是天下大乱。

  本土的自然灾害频繁,自然环境异常复杂,需要中央朝廷有充分的力量,统筹整个天下的发展和建设。

  与此同时,经历了三国两晋南北朝,五代十国宋辽金,这两次大规模的分裂割据战争后,皇帝的神圣性不断衰减。

  再加上基础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百姓识字率不断上升,君权神授那一套早就无法让读书人真正信服了。

  在这样的社会现实和文化环境下,最合适的政治结构就是中央集权配合小集体决策。

  按照朱简烜自己的经验,一个人的思维判断能力是有极限的,难以统筹整个世界的规划并处理重要事务。

  但是如果有资格产育儿决策的人太多,就会导致互相扯皮和效率低下乃至政策反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