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不革命

第四零二章 明式的计算机内核(1/3)

  这鼠标的样子看着非常的眼熟,就是一个前方后园的长方体,前端有两个按钮和一根电线。

  乍一看,与朱简烜前世用的大号鼠标高度类似,只不过没有中间的滚轮。

  但更重要的区别其实是内部结构,大明还没有新世纪普及的激光鼠标,所以这个鼠标是机械结构的。

  鼠标内部有一个圆球,在底部露出一点切面,移动鼠标的时候,圆球与桌面摩擦滚动,桌面上的光标也对应同步移动。

  操作起来远不如激光鼠标灵敏,对操作平面也有一定的要求,最好是放在专门的鼠标垫上用。

  旁边的键盘的样子,乍一看也会让朱简烜感觉眼熟,总体尺寸比较接近前世的标准键盘,总键位数大概也是一百多个。

  但是仔细一看就会发现,这东西与前世的键盘差异比鼠标更大。

  这个键盘的所有按键上面,全部都是用汉字标注的,而且基本上均匀的分成了四个区,每个区的键位数量基本一致。

  如果稍微仔细观察的话,就能发现上面的字显然不是胡乱取得,大多都有比较特殊的含义。

  有计算用的数字和加、减,还有与、或、非等逻辑分析词。

  还有一些不能一眼看出用途和意义的按键,比如说取、弃、用、示、名、道、元、器、术、令等等。

  还有阴、阳,金、木、水、火、土五行字,以及甲乙丙丁开头的十个天干字,这些看上去好像罗盘上的东西。

  换个其他的不相干的现代人看着个键盘,多半会下意识的觉得,这东西应该是用来搞什么封建迷信的小玩意儿。

  但是这些东西其实都是纯科学范畴的东西,是大明的顶级工匠们倒腾出来的。

  朱简烜提醒他们可以搞个类似键盘的东西,没有跟他们要求具体要怎么安排按键,不想把前世的英文键盘带过来。

  朱简烜想看看,基本只有东方文化背景的工匠们,会折腾出什么样的键盘。

  这东西就是朱简烜现在看到的成果。

  这个成果当时让朱简烜感觉颇为意外,因为这东西上面真的一个字母都没有。

  而大明的工匠们,科学院和工程院的工匠们,在日常的字面学习和计算的时候,是会使用拉丁字母来完成公式计算的。

  这个键盘上反而完全没有了,这不是朱简烜要求的,也不是工匠们有什么文化层面的考量。

  单纯就是在工程上考虑,拉丁字母跟他们的设计逻辑不配套。

  如果朱简烜没有接触过这台机器,根本就不知道这些按键是什么意思,自然也不会知道这奇怪的键盘怎么用。

  但是计算机是朱简烜的重点关注项目,大概知道这些东西是怎么整出来的。

  那些有明确意义的键,每一个按键都对应一个固定指令,这个指令的名字也就是这个键名字。

  至于阴、阳两个键,可以在直接控制机器模式下用于直接输入二进制数,也可以在程序编辑模式下表示数据状态。

  金木水火土五行字,主要是跟〇和一到十的这些数字组合起来,完成十六进制数的直接输入。

  因为汉字的信息量很大,一个汉字就能够大致体现一个命令的真实含义。

  像是加、减,示、名、令等等,看一眼就知道大致含义,关键是能够做到实际命令与键名直接对应。

  而单个字母的信息量太小,字母本身没有明确意义,自然做不到。

  如果键面上标注拉丁字母,还要另外准备一份表格,说明每个拉丁字母对应的命令是什么。

  如果用字母来命名按键,再用类似英文的字母文字来表示命令,那样效率会很低。

  以英文为例,加是addition,就算是省略一下,也至少得写个add,英文键盘需要三个键组合,才能形成这条命令。

  大明的工匠们,直接在一个键上写个加,按下这个键直接产生加的命令,操作和响应速度都更快。

  在完全电子化之前,还可以随时造新字。

  可以给现有汉字上加笔画和偏旁,形成含义接近但有区别的汉字,直接用来区别不同用途的类似命令。

  相当于绝大部分功能,都有单独的快捷键,当然要比手打命令快多了。

  早期的计算机,所需的命令数量非常有限,一百个就是非常大的数字了,一百多个按键的键盘确实能够完全摆开。

  但是如果再加上二十六个字母,甚至区分大消息之后的五十多个字母,那占据的空间就太大了。

  汉字不是不能用于表示公式和符号,只是在纸面上看起来比较费眼。

  但是在机器里面就无所谓了,只需要指定一批汉字作为专用符号,来表达各种公式就行了。

  所以朱简烜眼前的这块东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