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不革命

第二九四章 天朝皇帝的宣称(2/4)

p>

  说天下都是王的土地,你不能光把好东西都给一个地方,你要一碗水端平啊。

  但这也正好说明,天下都属于王,已经是共识了。

  到了西汉,又形成了更加具象化的另一种说辞,“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为汉土。”

  东汉又有“汉秉威信,总率万国,日月所照,皆为臣妾。”

  因为有了君臣宗藩体系,所以天朝皇帝要先问一嘴,你这个蛮夷服不服我,不服那就可以打。

  在这种话语体系中,天朝皇帝拥有无限宣称。

  臣子如果反对战争,最多是用劳民伤财,甚至于是打不过,不值得打,这样去劝阻。

  没有人会认为,皇帝没有资格开疆拓土、征服蛮夷。

  这个皇帝的无限宣称权,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促进大一统的推手。

  只要多个人都称王称帝了,那相互之间就必须争斗,理论上没有共存的可能,除非其中一方主动称臣。

  只不过,这种过于宽泛的宣称,实际效果并不是很好。

  但大明现在的情况,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无论是武官还是文官,都倾向于开疆拓土。

  武官能得战功能封爵,甚至能够裂土封藩建国。

  文官系统能有更多的官职缺额,多一个省就有一组三四衙门,一堆官职可以往下分派安置。

  本土的官员去海外,至少要直接升一级,调派出去空出缺来,下层官员也要跟着升职。

  更底层的实际逻辑,还是大明的人口太多了。

  大明本土已经有五亿人人,按照传统封建王朝的状态,土地承载力已经到极限了。

  就算是朱简烜统一天下,事实上完成了一轮帝国重建,但人口和土地的数量比例并没有变。

  而且现在的人口仍然在持续高速增长,每年几百上千万的速度非常吓人。

  如果不是大明正在全面工业化,吸收了多余的农业人口,有了化肥和海外的粮食,也能够养活更多的人口。

  否则大明朝廷很难维持稳定。

  所以大明必须持续向外移民,必须去海外开荒。

  大明百姓现在也都知道,海外的荒地多的是,适合耕种的也多的是。

  在大明本土,一家只有几亩地到十几亩地,但是到了海外,一家至少能分一百亩地。

  朱简烜在深思熟虑之后,就把所有大学士和枢密使全部招过来。

  下令开始整军备战,做打二十年仗的准备。

  天工八年,大明的兵工厂生产效率全部拉满,枢密院和都督府来时征召更多士兵,组织更多的移民团。

  降低非洲的资源投送规模,准备更多的战舰、客船、货船。

  大明对非洲外藩的支援已经结束了,但是对特殊有功外藩和亲藩的支援,最多还要维持差不多二十年。

  不过朱简烜设计的开拓支持是按照比例递减的,不会出现大规模的财政波动。

  时间慢慢来到了天工九年,也就是西历1802年,到今年初的时候,巴拿马运河主体工程恢复就要满两年了。

  按照五年前的约定,此时西班牙应该去工程现场,评估运河建设是否真的能完成,并交付整个路易斯安那地区了。

  于是由内阁大学士刘权之安排,鸿胪寺和水部各派了一个人,前往西班牙通知他们开始交接,同时派人去北美准备接收。

  这是通知,而不是讨论和确认,大明自己知道运河工程基本顺利,肯定能在预定期限之前完成。

  西班牙国王、王后、首相收到大明的代表的通知的时候,虽然惊愕和纠结,但很快就选择接受现实,下令开始交接土地。

  他们知道与大明的合作周期,所以最近一直关注着巴拿马运河的建设状态。

  截止到1801年底,运河工程已经完成了差不多一半。

  原有的运河被重新疏浚,然后进一步加深和加宽,同时挖掘新的河道。

  由于做好了提前准备,运河重新开工之后没有出现什么纰漏,是肉眼看得见的顺利。

  预计再过三到五年之后,整个巴拿马运河就能通航了。

  关键是西班牙人也知道,西班牙现在就是故意卡着大明,大明也会自己去强行接管的。

  不如痛快一点,免得再起不必要的矛盾。

  大明与西班牙的友好同盟条约,都要在大明历的今年九月底,西历10月底的时候到期了。

  这时候与大明起矛盾,那不是等着条约到期起冲突,然后给大明制造宣战借口吗?

  实际上西班牙是不是痛快都没有用,会不会主动与大明起冲突也没有意义,大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