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不革命

第二七七章 罗伯斯皮尔的脑子是怎么回事?(3/4)

肢解法国的本土。

  因为他们知道做不到。

  一个国家的民族主义思潮一旦成型,外来征服者就难以直接征服和统治了。

  八国联军时期的义和团运动,虽然在后世看来有种种问题,虽然义和团的参与者在后世看来非常的愚昧而且无知。

  但那就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想的直接起源。

  列强发现了这一点之后,发现自己要与不知道数量的中国平民对抗之后,就放弃了彻底征服和占领中国的想法。

  所以朱简烜深思熟虑之后,做出了一系列的安排。

  朱简烜上次去尼德兰,就安排了三万大明主力军,负责镇守安特卫普的大明城。

  以大明军队的火力优势,守住安特卫普应该没有难度。

  但是想要守卫整个尼德兰就不够了。

  所以再次调派十万军队前往欧洲,可以由一半大明本土主力军,一半日本仆从兵组成。

  他们的任务是将法国军队赶出尼德兰,而后留下来镇守尼德兰地区。

  将法国人堵在尼德兰地区的边界之外。

  同时下令给北美的海军和陆军,全力出击,占领法国在中美洲的所有岛屿。

  至于后续欧洲大陆和法国的战争,继续放任自流。

  法国如果执意进攻尼德兰,那就在边境线上用大明的子弹消耗法国人。

  朱简烜不认为法国人会一直在这条绝壁上头铁。

  朱简烜安排好了对法国事务的应对计划,就开始正式准备自己的登基大典了。

  此时已经是咸宁四十六年底,西历1793年底了。

  到了天工元年正月初一,西历1794年1月31日的时候,朱简烜正式到南郊天地坛祭祀天地,而后返回皇城太庙拜祭宗室祖先。

  最后回到紫禁城,在按照永乐朝尺寸重建完成的奉天殿升座,接受大明中央朝廷主要官员和藩镇君主的朝拜。

  礼仪完成后,命段玉裁宣读正式继位诏书,公布自己对大明未来数十年的发展方向的大致规划。

  继续全力推动大明本土的工业开发和建设,完成通往北海和西域的战略铁路,完成东北通往中原的大型运河。

  继续按部就班的提升工人基本工钱,继续缩短每日和每月的工作时间,延长强制休息时间。

  未来除即位、祭天、祭祖等重大礼议,平时所有人不需要行跪拜之礼。

  最后专门宣布,在天工元年加开恩科会试和殿试,并调整科举的内容。

  科举考试是三年一届,但有重大事情发生的时候,可以额外加开一届,这种额外的科举被称为恩科。

  咸宁四十六年刚办过正常科举了,现在因为朱简烜登基再开恩科。

  这相当于给去年落榜的人马上重来一次的机会,还直接排除了去年已经入选的竞争对手,金榜题名的概率大幅度上升。

  同时宣布,在原有的考试范围的基础上,加入工农商业相关的基本常识,以及自然科学相关的基本常识。

  并将科举考试的进士名额直接分配到省。

  本次恩科以及未来的科举考试,按照这样五大分项来考核:

  文艺:四书五经、诗词歌赋、主要是传统科举考试的基础内容,不考音乐之类的艺术。

  治政:包括基本的行政公文处理,对历史与当代重大事件的分析和评价,大部分是传统科举考试的进阶内容。

  博物:天文、地理、生物、人文、工农商业知识,各种自然和社会常识。

  格致:物理、化学为主的自然科学常识。

  数学:就是数学。

  不考艺术和体育之类的技能,只考直接通过文字表达的内容,只考通过读书学习就可以获得的知识。

  尽可能减少家庭财富状况都考试成绩的影响,避免科举被贵族和富商家庭垄断。

  科举考试是提供一个官方的公开的近似公平的上升途径。

  将地方上的能人志士选拔到帝国朝廷之中,吸纳到帝国皇朝的既得利益者群体之中。

  避免他们在地方上搞事情,也能为朝廷提供治理人才,让他们在既有的规则之内竞争,并维护现有的制度体系。

  所以科举要追求总体上的公正,但是并不追求绝对客观的公平。

  明代科举最初分南北榜,后来分南北中三榜,历史上到了清朝的时候,科举名额直接分配到省了。

  在一个榜单的范围之内,只看排名选人而不看个人的绝对成绩。

  人口和经济较好的省份可以有较多的名额,但是再穷困的省份也要有保底名额,确保每个省每次考试都有名额入选。

  中央朝廷所在地应该有略高于外地的名额数量,以换取朝廷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