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不革命

第二七六章 天工与天朝(2/4)

模会越来越大,而电解铝工业的副产物之一就是白银。

  铝土矿的伴生矿通常包括银矿,电解铝产生的残渣中就有白银,电解同时也是白银提纯的典型方法。

  所以电解工艺应用开来之后,白银的产量也会迅速上升,白银的价格自然就会一路下跌了。

  明朝末年的时候,金银价比差不多是一比十,到了清末就是一比十五乃至一比二十了。

  等到了二十一世纪的时候,金银价值的比例进一步扩大到了一比八十的程度。

  既然大明已经掌握了电解工艺,以后对外贸易就不能再收白银了,最起码不能继续按照现在的价格收了。

  未来应该尽可能的只收黄金。

  只不过,欧洲各国能有多少黄金,能拿来交换更加昂贵的铝制品呢?

  而且大明现在掌握了澳洲金矿、杉树谷金矿、南非金矿,黄金产量也是在持续上涨的。

  大明现在开始全面使用金本位纸币,吴王金票改造而成的“大明金票”了。

  黄金也只是黄金储备,而且目前非常充足。

  当黄金、白银这种货币金属,数量多到一定程度之后,更多的数量增加就失去实际意义了。

  从欧洲人手中多换到的那点黄金,对大明而言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欧洲人手中也没有大明缺少的东西。

  最多是一点咖啡、烟草之类的东西,这些大明自己的热带岛屿也能种植。

  在手工业时代,在工业化早期,通过对外贸易获得金属货币,可以作为资本原始积累,刺激手工业的持续发展。

  等到工业化完成,持续对外倾销廉价的工业品,也是资本增值的天然诉求。

  但是现在的大明不是自由资本主义市场,也不是垄断资本主义市场,而是和国有制一墙之隔的国家资本主义制度。

  资本与生俱来的无限增值诉求并不强烈,至少是大致可控的。

  在这种情况下,将自己的工农业产品,拿到外国去交换金钱,似乎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大明本土已经不允许黄金、白银直接交易了。

  就算是有民间的厂商,通过对外贸易获得了黄金白银,也必须先去银行换成金票,才能在大明本土市场上购买商品。

  对于这些民间厂商而言,他们出口的产品是卖给欧洲人换成了金银,再回来找朝廷换成金票。

  还是直接把产品交给大明朝廷,从朝廷手中得到大明金票。

  两种结果并没有什么区别。

  无论这些商品是正常的送到了欧洲人手中,还是交给朝廷直接倒进大海,对于这些厂商而言也没有区别。

  甚至于,出海就直接倒掉,还能节省一笔运输费用,这笔费用足够用来印刷纸币了。

  唯一的区别,就是海外的那些欧洲国家,能否得到这些产品。

  大明不能从与海外国家的贸易中获得必不可少的东西,海外国家能从与大明的贸易中获得大量有用的产品。

  这种情况下大明继续维持对外贸易,本身就是对这些海外国家的施舍。

  朱简烜的思维来到这里的时候,陡然意识到这可能就是天朝上国心态形成的原因。

  朱简烜听着周围的工匠兴奋的念叨了好一阵,最后才开口定了基调:

  “出口的事情先不用考虑了,专心把工艺研究透彻,铝材未来我有大用——”

  工匠们不知道朱简烜怎么想的,但是知道朱简烜的重视和倾向,就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干活了。

  众人一起答应着,继续为朱简烜介绍这三年的其他成果。

  朱简烜在科学院和工程院转了一整天。

  第二天回到紫禁城的武英殿,继续处理朝廷的日常事务。

  当天下午,段玉裁、刘权之等内阁大学士,与礼部的主要官员一起来拜见朱简烜。

  咨询朱简烜关于登基典礼的想法,主要是有没有特别的安排和要求。

  首先是想要确定年号,是朱简烜自己圣心独断拟定,还是让内阁和礼部拟定几个初稿给朱简烜选择。

  皇帝登基改元,已经是持续了将近两千年的传统了,一帝一元是大明洪武年以后的传统。

  通常情况下,新皇帝灵前继位之后的当年,仍然会继续使用老皇帝的年号。

  直到第二天新年,才会正式改元,使用新皇帝的年号。

  除非是新皇帝本人没活到第二年。

  新皇帝在灵前继位直到过年这段时间,就是处理和安排好来年事务的准备时间。

  神洲皇朝的年号是有其实际意义的。

  首先是在一帝一元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