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不革命

第二六七章 景观和航运(2/3)

有任何台阶。

  平直的桥面下方,是一个半径超过八十米的半圆形桥洞,主体用大木首尾拼接而成。

  作为桥体的实际支撑结构,桥洞拱圈两端分别压在河道两侧的内壁上,将承载的力量传递到河岸的地基上。

  拱圈和桥面之间也有很多大木支撑,应该是形成了现代的复杂桁架结构。

  在大明本土城市区域,这种尺寸的桥已经不算少见了,不过大部分都用钢结构建造的。

  龙雀卫的工匠这是就地取材,才用木材搞出了这种规模的桥。

  木桥的两端还有可以开合的木门。

  木门的两侧,整个桥四个角的位置,都耸立着一座哨塔。

  朱简烜骑马来到桥跟前,看着宽度至少八米的平坦桥面,就忍不住赞叹说:

  “这是我目前见过的最大的木桥了。

  “不过北美多大木,而且目前缺乏钢材,别的开拓点也需要造桥。

  “不知道其他地方有没有更加巨大的木桥……”

  焦循想了想说:

  “目前应该还没有比这座桥更大的木桥了。

  “太平卫旁边有美河,河道水面的宽度就将近一公里。

  “如果需要造桥,肯定会更加巨大。

  “未来如果以太平卫为中都,肯定需要跨河发展,就需要考虑造桥了。

  “但到时候是否继续用木质就难说了。”

  朱简烜轻轻颔首,骑马穿过桥梁,来到河对岸的地面上,顺着河岸继续向南走。

  又走了没多久,就听到远方隐约传来了雷霆般的轰隆声。

  朱简烜知道,这里距离大瀑布不远了。

  朱简烜继续前行,瀑布的声音也越来越明显,河中的水流也越来越湍急。

  河道中慢慢出现了水雾,在上午的阳光下映出了一道彩虹。

  继续往前走了五百多米,一道奔流直下的巨大“水山”,出现在了龙雀河道的正中央。

  总宽度可能超过一公里,由河中岛屿分成三组,高度超过五十多米的大瀑布,终于完全展现在了朱简烜的面前。

  此时整个河道内部的瀑布上方,不断升腾的漫天水雾笼罩了河道,让整个瀑布水流好像在云端一样。

  朱简烜对眼前的景色颇为震撼,同时也有些意外的发现,大瀑布几乎正对着河道。

  正面是朝向正北方,甚至略微偏东方的,在河东岸应该也能看到。

  但是想要看大瀑布正面,只能到河道中间去了。

  而不是前世记忆中那样,整个朝向片西北的方向,正对着河西岸的陆地。

  不过朱简烜很快就反应过来了。

  自然状态下的瀑布,就是会不断后退的,因为水流是会持续向下侵蚀。

  瀑布下的河床会不断崩塌后退。

  两百多年后的大瀑布,跟现在的大瀑布,位置可能会差几百米,这几百米正好是河道拐弯的地方。

  瀑布最初应该在北方的悬崖边,在两大湖自然边界处。

  未来应该持续后退到朱雀湖边,那样大瀑布本身就会彻底的消失了。

  朱雀湖水位降低数十米之后,两大湖之间就能形成自然流淌的倾斜河道了。

  与此同时,在紫微湖与朱雀湖之间,却会因为落差形成一个新的大瀑布。

  然后继续重复前代瀑布的命运,不断的向后退缩直到消失。

  不过前世的美国人和加拿大人非常在意这个瀑布,在二战后开始用现代手段改造瀑布,加固了瀑布下方和背后的河道。

  改造工程大幅度的延缓了瀑布后退的速度,瀑布消失的预期从上万年延长到了数十万年。

  每年的后退速度,从一米左右缩短到了三厘米。

  从一代人以十年为单位肉眼觉察到差异,缩短到了几代人都难以直接觉察的程度。

  现在的大明移民对这个瀑布也有兴趣。

  瀑布两侧的岸上,都保留了一片树林,并用几棵树作为柱子,修建了几个供人歇息避雨的凉亭。

  这毕竟是一个世间奇景,卫所的官民百姓总有人会想来看看。

  朱简烜在凉亭外下马,把马拴在外面的树干上,走进靠近河边的凉亭看风景。

  其他人也陆续下马跟过来,朱简烜就指着瀑布问焦循:

  “连接青龙湖和朱雀湖的运河,最简便而且高效的建设方案,就是把这大瀑布给改平吧?”

  焦循马上拱手说:

  “是的殿下,无论是准备修建直通运河,还是要修建船闸运河,利用龙雀河原有河道,排除瀑布的影响,都是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