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重生了,谁还搞连环画

第51章 来采访了(1/2)

  正月初六。

  谭子湾来了两位骑自行车的同志,其中一位穿着中山装,戴着黑框眼镜,一看就像文化人,另一位是穿着时髦的年轻女同志,身上背着一台照相机。

  两人来到上海著名的棚户区后,立马皱起了眉头,在这里他们终于体会到污水横流到底是什么场面。

  他们很难想象,在这种环境成长起来的郑非,不单创作出了《风云》,还写得一手好文章。

  “大爷您好,我们是文汇报的记者,请问郑非老师,住哪里啊。”女同志开口问道。

  弄堂口负责烧老虎灶的张大爷,抽了口卷烟,用他那漆黑如墨的手,指着里面。

  “找郑非的啊,往里面走大概三十米,那个看报纸的老头的左手边,就是郑非的家。”

  “谢谢你啊,大爷。”

  “客气,客气。”

  见两人问完路就走,张大爷露出了嫌弃的表情,记者这么抠的吗,也不给根带烟嘴的烟来抽抽,还是那个胖子好,至少还给我一根牡丹抽。

  可郑非这小子也是厉害,前不久来了个出版社的胖子主编给他送了蛋糕。

  现在把记者也给招来了。

  ......

  “郑非,下来啦。”

  “有记者来找你采访了。”

  这次孙大爷没喊,而是换张大娘喊郑非,自打31弄出了个漫画家后。

  住在弄堂里的人,腰杆子都跟着变直了,逢人就开始夸郑非。

  连带着学生也跟着自豪了起来,每次听到有人讨论《风云》,他们就会自豪说道:“郑非老师是我们弄堂的。”

  听到有记者来采访,街坊邻居立马就围了过来,有人炒菜到一半,把铁锅放到了一边,全都来看记者采访。

  毕竟在这个年代,记者那可是相当牛逼的职业,什么厂里面的工人,跟他们一比。

  呸,完全就没得比。

  两个记者见到郑非后,也是相当惊讶,虽然知道他是待业青年,可真没想到会这么年轻。

  鉴于前两年来报社投稿《伤痕》的卢新华也才二十有四,他们也就没那么惊讶了。

  “郑非老师你好,我是文汇报的记者,我叫姜跃......”

  “我是陆小雨,是编辑助理。”

  “两位同志好。”

  郑非跟他们一一握手。

  姜跃接着说道:

  “是这样的,报社已经收到你那篇文章了,我们也看过了,这趟过来,是想来采访一下,不知道方不方便。”

  “采访啊,完全可以的。”

  郑非见街坊邻居,大人小人全都围了过来:“外头挺冷的,咱们到屋里头说吧。”

  ......

  陆小雨才十九岁,中专刚刚毕业,是这位姜记者的徒弟,不过她并不是考进来的,而是顶替了她爹的位置。

  来到郑非的房间后,她看着眼前十平方的屋子,感觉是真的简陋。

  连椅子都没几把,这个叫郑非的年轻人直接坐在床板,把房间里仅有的两张椅子都给了他们。

  就是空白墙上,还有幅关帝像,光线不好的时候看,还真怪吓人的。

  姜跃说道:“我们这次来呢,主要是有些事情想跟你确认一下。”

  “姜记者,您尽管问。”

  姜跃翻开了手里那本印着文匯報三个繁体字的记事本:“你真的是待业青年吗?”

  像这种带有身份的稿件,他们是不能随便就刊登的,得认真核实才行。

  不然要出问题了,他们也是会被连累的,报刊也会被处罚。

  因为郑非有这手本事,肯定有部门抢着要,没理由,还是待业青年。

  可没等郑非开口说,挤在门口偷听的张大娘就举手道:

  “同志,我向你们作证,郑非是待业青年,因为他爹的身份问题,没有单位敢接收。”

  “姜记者,可能我在稿件里,我写得不够详细,我爹也是连环画家,当初......

  所以我的确是待业青年。”

  就在郑非说的时候,一旁的陆小雨不停用笔将采访的内容记录了下来。

  站在门口的,,张大娘叹气了声:“郑非这孩子,打小就很苦,可最混蛋的还是他那些亲戚。

  一个个都把他当成了包袱,全都不愿意带他,尤其是那个叫张桂芬的大伯母,还把他爹娘留给他的那点家当全都给坑走了,这孩子从这么小的时候,就是吃百家饭长大的。”

  姜跃有些尴尬,他发现门外这位大娘,特别喜欢抢答。

  在听郑非讲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