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戏剧年华

第293章 当代(1/2)

  亚运会马上就要开幕,全北平城都行动起来,街头,到处可以见到熊猫盼盼,到处可以见到亚运会的会徽,报纸上,电视上,广播里,也全是亚运会的消息。

  “呀呀呀,还挂上电子表了……”看着何冰穿着亚运会的T恤衫,脖子上挂着熊猫盼盼的电子表,江浔就笑了。

  “这可是亚运会专用……”何冰一脸傲娇,“肃静,肃静,开会,不懂得纪律吗?”今天的班会,何冰明显有点压不住阵脚,“亚运会马上开幕,我传达一下学校和系里的工作安排……”

  北平各大高校已经动员起来,大学生走出校园充当志愿者,“没当上志愿者的同学也不要气馁,我们首先要把宿舍、校园的卫生打扫干净……”

  “您就说是义务劳动不就得了?”徐卫在下边喊了一句,惹得何冰一个劲地朝他翻白眼。

  “现在的义务劳动不是往日的义务劳动,意义重大……”何冰拿出几个红袖箍,自己先戴上一個,“我们要通过劳动展示我们首都大学生的风采,展示我们的精神风貌……”

  “得,支书,您戴上这个,怎么跟街道老太太似的……”江珊一句话,逗得大家哄堂大笑。

  何冰也不恼,“我说什么来着,这到了大四,队伍不好带了啊……浔子,你去哪?你又逃避劳动……”

  “支书,这真怨不得我,朱彤老师刚才找我,让我到当代编辑部去一趟。”

  “真的假的,怎么一劳动你就有事呢?”何冰眨着两只眼睛,“现在还能有比劳动更大的事吗?”

  “让他去吧,当代的编辑都找了他好几次了。”朱彤老师进来的时候,何冰立马眉开眼笑了,“得,朱老师让你去你就去……”

  他笑着把江浔推出教室的门,却抬脚狠狠地在江浔屁股上踢了一脚,江浔再转身找他算账时,何冰早笑着跑了……

  其实,当代编辑部找过江浔三次。

  稿子递到当代编辑部的时候,编辑找过他一次。他在广州的时候,编辑又找过他一次。

  今天这是第三次。

  黄色的大发慢慢开进北平一个小胡同里,走进人民文学出版社后院,四周立着几层红砖楼,绿漆斑驳的一扇扇木窗映着堆满的书和植物。

  白色的T恤黑色的裙子,年轻的编辑杨新岚七拐八拐把江浔领进二楼,《当代》杂志为数不多的屋子之一,她和老编辑刘茵共用一间办公室。

  走进这座新时期现实主义文学重镇,江浔不由得小心起来。

  看着编辑们正围着一篇稿子,好几个人读,再讨论分析。

  生活处处是学问,在编辑部尤其如此。大部分时间大家凑一块儿就是聊,文学热点、社会生活、日常变化。

  在当代杂志社,每个屋的陈设也很是相似,水泥花砖地磨得发亮,掉漆的墙皮挂着小黑板,白炽管灯颤巍巍吊在半空,柜子桌子椅子一水儿80年代原装,像进了家具旧货市场。

  走过一条狭窄幽深的过道,成捆的杂志和投稿满满当当占据了目之所及的每个架子,已经快沉淀为古董的环境多年没变过,只有贴在墙上的红福字昭示着万象更新。

  “江浔同志来了,坐。”刘茵最喜欢坐在办公室的一个简易沙发上。

  记得上次来她说,这是用好几根扁担断开后做的,扶手的末端刚好是扁担的两头,又安全又巧妙。

  杨新岚给江浔倒了一杯水,就坐回自己的座位,两人就这样看着江浔。

  “江浔同志,您的稿子明天就要印刷,找你来,就是谈一个事情……”刘茵的语气很是平淡,平淡得就象是在拉家常。

  “你的这篇稿子中,关于英雄……的结局,最受争议……”

  英雄指的是刘峰,特别是最后他的结局让人唏嘘,在此时,在现在,这篇稿子的发表是有难度的。

  其实,随着时代的变迁,战争中的英雄不再是英雄,他们逐渐被众人遗忘,变成普普通通的百姓,有生活的烦恼,也有生存的无奈。

  “刘老师,杨老师,许多人认为刘峰式老好人的做法没有任何意义,可我始终相信好人有好报。”江浔喝了一口水,“我记得有个故事是这样的——”

  一位叫玛莉·班尼的女孩写信给《芝加哥论坛报》,她想问一问无所不知的西勒·库斯特先生,上帝真的是公平的吗?“好孩子”是不是都被上帝遗忘了?

  因为她帮妈妈把烤好的甜饼送到餐桌上,得到的只是一句“好孩子”的夸奖,而那个什么都不做,只会调皮捣蛋的弟弟戴维却能得到一个甜饼。

  关于“上帝为什么不奖赏好人,不惩罚坏人”之类问题的来信,西勒·库斯特每天都收到无数,可他也不知究竟该如何回答这个问题。

  后来他参加一位朋友的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