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世天灾:提前修建避难所

第51章 教学楼(第一更,求收藏追读)(1/2)

  李沉舟暂时需要拉拢的人员,总数超过两千人。

  没有这两千多人,整个避难所基地根本就运转不下去,若再加上他们的家人的话,避难所基地很可能会超过一万人数。

  这可不是开玩笑的。

  在大夏国,就算父辈那一代就分家了,每个家庭依然有六七个成员。

  父母,妻子儿女,加上被拉拢的本人,这里就有六个人了。

  就算父母不在了,或是父母跟其他兄弟姐妹生活,那一个家庭至少也有三个人或四个人以上。

  有些家庭可不只是养一两个小孩的,多则养六七个小孩,少则一两个。

  当然,在李沉舟拉拢的人员名单中,他们的家庭背景都被调查一清二楚,大多数都没有养多少孩子。

  因为养孩子可不容易,既费钱又要精力,毕竟大人也是从小孩子过来,自然知道养太多孩子,对孩子本身就不友好。

  嗯,暴发户或有钱人除外,他们会弄一堆私生子养在外面。

  虽说大夏国的生育率,因为经济发达而一直下降,但现今每个家庭的人数依旧是很多的。

  并不是像李沉舟前世那样。

  主要是大夏国的传统文化在民间的影响依旧很大。

  哪怕经济发达了,生儿育女的观念依旧深入人心。

  为了这些员工的家人和小孩子着想,避难所基地就考虑了很多,比如——学校。

  学校必须要建的。

  总不能让这些员工家属的后代成为文盲吧?

  教会小孩子知识文化,等他们成长大后,也是干活的一把好手,可不能就让他们浪费时间了。

  从小学到高中,避难所基地能办。

  至于大学,那就没能力办理了。

  因为基地没有那么多专业的高级教师、学者以及实验设备。

  小学到高中的教师人员,不需要考虑太多,从大秦重工科技公司员工里抽一些较高学历的人员亲自教授知识就行了。

  教授小学到高中的所需要的知识又不是很难。

  至于大学生,可以尝试让一些基地里的工程师或技术人员亲自教他们相关的技能和技术知识。

  基地里的大多数工程师或技术人员基本都是高学历人士,至少是本科大学毕业的。

  再不济也是大专。

  教一个十七八岁的大学生知识和技能还是没有问题的。

  “一想到末日都要来了,还要上学,我就想笑。”

  这天,李沉舟在工地散步,看着左前方,那里有一栋教学楼。

  左前方的那栋教学楼的占地面积并不大,看上去还是毛坯房的样子,内外都没有装修好。

  这栋教学楼是用来教小学生的。

  旁边还挨着两栋规模差不多大小的教学楼,分别是初中教学楼和高中教学楼。

  至于大学教学楼,那就没有了。

  因为在李沉舟拉拢的名单中,家里有大学生的,并不多,加起来也就几十个,小学生和中学生居多。

  没必定要为了这几十名大学生而建造教学楼而去浪费资源。

  再说了,这些大学生,很可能会获得某个官方避难所的名额。

  官方避难所容纳不了太多人,但只要你是个人才,又或是某个高级技术人员,通过层层筛选后,很可能就会获得一个名额。

  更何况,一些实力比较强大的大学,也是会自建避难所的,获得名额还是比较容易的,还能带家人住进去。

  毕竟很多大学的地理位置本来就不差,怎么就不可以拿来改造成避难所?

  当然,也有不少大学所在的地理位置是不能改造成避难所的。

  比如:沿海城市的大学。

  陨石撞击蓝星,引发的大海啸会把沿海城市全部吞没。

  在沿海城市建造避难所,简直是找死。

  末日一来,就连魔都、鹏城、羊城这样的沿海城市,都损失惨重,更别说一些沿海的渔村、小镇、小县城了。

  很多沿海地区的普通民众只能往内陆撤离。

  嗯,不撤也不行,内阁会下指令让沿海的民众全部往内陆撤离。

  当然,这些沿海地区被撤离的民众是会被安排住所的。

  至于不动产,那肯定是带不走了。

  幸好大秦重工避难所基地所在地并不是沿海地区,勉强算是内陆地区,末日后的大海啸也影响不到这里,附近也没有地震带。

  要不然,为啥李元洲会选择这个地方?

  李沉舟进入一栋教学楼中看了几眼,简陋的毛坯房状态,数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