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80:我的文艺人生

721 祖国是一种乡音(1/2)

  穿着一件灰色风衣,面容冷峻。

  方明华记得,上一次见到他还是9年前,那时候北岛三十多岁,正处于一个男人黄金年龄,面容亦如今日这样冷峻,但宇间有掩饰不住神采飞扬。

  但现在,冷峻的面容下却露出深深疲态。

  这些年,内地诗歌从破土而出到繁荣昌盛又很快衰败,经历如夏花一样短暂过程。

  北岛的人生也是如此。

  从全民追捧的诗人到最后背井离乡,现在连故乡都回不去了!

  北岛见到方明华,脸上露出一丝笑容,两人握了握手。

  大厅里的人多起来,大约二十多个,都是黄皮肤黑眼睛的中国人,端着咖啡坐着、站着,和自己的熟悉人的低声聊天,当然也有独自一人默默坐着,如北岛。

  方明华和李坨两人在闲聊天,这里面和他比较熟也有共同语言。

  李坨虽然算不上一名作家,但的确是一名出色的编辑、文学评论者。

  “李坨,第二届世界华语文学奖评选开始后,我准备邀请你参加读书班审稿子,后来一打听,你辞职出国,感到好遗憾。”方明华说道。

  “国内呆着感觉没啥意思,就想出来看看。”李陀微微一笑,目光扫视了一下全场,你看看今天来的,大部分都是我这样的想法.你也不是吗?”

  “我?我还是处理点个人的事,不过很快就要回国,这里虽然也不错,但我觉得还是回去更自由自在。”

  听了方明华的话,李陀微微叹口气:“是啊.这里物质生活比国内丰富的多,但精神方面.那些出国搞科研的人,到哪都是试验计算。可咱们不一样,搞的是文学,母国的文化、语言就是你的根,放弃母语直接亲近,你的灵感很容易枯萎。这也是咱们这帮人时不时聚会的原因。”

  “你这些话,让我想起北岛在《乡音》里一句话。”方明华也很有感触。

  “他是这么写的:“我对着镜子说中文,感觉祖国是一种乡音,因此,为这种远隔祖国带来的疏离感受而恐惧不已。”

  “对,就是这个意思。”李坨点点头,又抬头看了看一个人孤独坐在沙发上的北岛,压低声音说道。

  “北岛在前年曾经想回国,但到燕京入境时被扣留,拒绝他入境,不得已又回来.具体原因,他不愿意说别人也不好问。”

  方明华沉默。

  没来到这时代之前,他在网上看过北岛的简历,好像有这么回事。

  直到千禧年后,他父亲去世,北岛才允许回来奔丧。

  “李坨,你回国该没问题吧?”方明华又问道。

  “我没啥问题,说回去就可以回去。”李坨的神情变得轻松起来。

  “但是我回去能干嘛?《燕京文学》肯定是没法回去,至于别的杂志社说实在,一般也没人要我这样的“刺头”,而且我也看不上。”

  “诶如果你要回去,有一个杂志社我觉得你去不错。”方明华突然想到什么笑着说道。

  “哪个杂志社?”

  “《天涯》,琼省作协的办的。”

  “去哪?!”

  “你不知道?《天涯》改版了!现在是韩少工担任社长,他前段时间还向我约稿。”

  方明华就把宋棠棠告诉他的事情详细告诉了李坨。

  李坨听了有些心动。

  “韩少工这个人有意思,不仅仅是一名作家,更像一个思想者,他前几年办的《海南纪实》杂志就非常好,可惜生不逢时。”李坨笑道。

  “如果由他执掌《天涯》,估计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如果你感兴趣,你可以和他聊聊,我有他的联系方式,我估计他也非常欢迎你这样的文学评论家。”

  “行,那你给我。”李坨说道。

  “各位各位.大家静一静。”就在这个时候,就听到冰凌大声说道:“现在人已经到齐,文学沙龙正式开始,首先我们感谢刘俊杰先生,给我们提供这样的环境!”

  说完,冰凌啪啪啪带头鼓掌起来。

  刘俊杰倒是很谦逊,说大家都是有名的作家文人,能到这里做客我感到很荣幸云云,我不会打扰大家的工作,有什么需要尽管吩咐.

  客厅里又响起热烈的掌声。

  最后,冰凌说起这次文学沙龙的主题,竟然是诗歌!

  “前不久,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爱尔兰诗人谢默斯希尼,这是继92年圣卢西亚诗人德里克沃尔科特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时隔两年,诗人又一次摘得这个桂冠,说明诗歌这颗文学皇冠上的明珠依旧非常受欢迎,可我们的中文诗歌却开始走下坡路.这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如何能改变现状?”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