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80:我的文艺人生

547 文学奖评委的事(2/2)

班成员则分为小说组、诗歌散文两组,小说组成员25-30名左右,诗歌散文组15-20名成员左右,这样能最大程度保证入围候选作品名单的质量。

  王戴上老花镜认真看着。

  “哎呦.你竟然请了港台知名作家?还有钱老?钱老那可不容易请得动。”

  “事在人为嘛。”方明华笑道。

  “至于港台的四位学者,陈映真、刘以鬯我都认识,陈映真听说他现在就在燕京,我直接拜访他。”

  “你认识陈映真?”

  “87年,作协派燕京作协主席阮章敬和我代表中国作协去香江参加香江作协成立,当时陈映真是代表台湾作家联谊会也来香江参加典礼,我们聊过,聊的很愉快,我也见到刘以鬯。”

  “呵呵.那就好,你知道陈映真住址?”王好奇问道。

  “我不太清楚,但申城的王安依知道,他们曾经在85年一起去美国参加过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还有书信往来,我打电话问过王安依,他现在就在燕京。”

  “小方,你的交往很广嘛。”

  “还可以吧。”

  其实,方明华的交往不算广,就是认识作家多点而已。

  “王主席,我打算以我们秦省作协的名义向所有评委会委员以及读书班成员发一封正式邀请函,还想请你以评委会主任的名义同时发一封。”方明华又说道。

  “没问题。”王很爽快答应:“这里面有些人和我私交不错,我还可以打电话给他们,另外,这个名单先放我这,我再琢磨琢磨。”

  “好的。”

  “另外,这还有一份材料。”

  方明华说着从公文包里又拿出一张纸递给对方。

  原来上面写的是获奖作品的奖金和以及给评委和读书班成员的补贴。

  所有参与评选的评委委员,除了报销参加评审会议来回交通费、食宿之外,每人补贴8000元,读书班成员每人补贴5000元!

  王一看这数字,眼睛一亮。

  虽然说文人耻于言利,但时代毕竟不同了。

  他可以不要,但别人未必都不要。

  在这个工资普遍在几百块钱的时代,这可相当于两年或者一年的工资!“

  小方,你可是慷慨大方,哈哈。”王笑起来。

  “既然请的是高水平的专家学者,补贴高点是应该的。”方明华微笑道:“我一直认为,知识是有价的。”

  “那好,做好这件事,我更有信心了,哈哈。”

  告别王,从作协大楼出来方明华一身轻松。

  创立文学奖,资金其实只是一方面,没有一个很权威、大家公认的评委会成员,如何把握作品质量?

  况且,你评出来也广大读者也未必认可。

  向王汇报完后,方明华就按照计划,首先去陈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