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80:我的文艺人生

480 希望工程(2/2)

会没钱?”

  “赵总你不了解,我们基金会属于慈善组织,并不是国家部门,也不领国家财政,基金独立运营,自负盈亏,你知道我们启动资金多少吗?”

  “多少?”

  “十万块。”

  “才十万块?!”赵红军愕然。

  “对,国家只给了十万块启动基金,将来修建学校的资金全靠募捐,包括将基金会的运营费用都要从这里面出。”于龙海解释道。

  “哦”赵红军这才明白过来,接着说道:“那你们募捐任务艰巨啊。”

  “是啊.压力很大,我们一时间不知道如何打开局面。”于龙海说道。

  “所以你找到我们?”

  “对,赵总,所以得谢谢你们,来,再敬你一杯。”于龙海笑着举起酒杯。

  几人喝干之后,方明华笑着说道:“其实,想打开局面还有个最直接的办法。”

  “什么办法?”

  “在报纸上刊登募捐广告。”

  “募捐广告,这成吗?有人会不会认为是骗子?”于海龙有些怀疑。

  “你们可是团中央的下属的基金会,这个金字招牌为啥不好利用?还有,报纸如果是《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这些国家媒体,别人会不会认为你们是骗子?!”

  对呀

  为啥没想到这一招呢。

  卖商品可以做广告,捐钱为啥不能做呢?

  这钱又不是落入我个人腰包,是为了救那些失学儿童!

  “方主席,你这建议好!我回去以后和我们徐秘书长好好商量商量!”

  于海龙高兴的说道。

  “哎,对了,方主席,我记得你曾经写过两篇关于农村教育的一一篇叫《乡村教师》另一篇叫《一个都不能少》,还拍成电影,是不是?”于龙海突然想到什么问道。

  “对,前两年写的。”

  “哎呀于秘书长,你不说我差点就忘了。”旁边的周书记插话进来:“《乡村教师》发表的时候,我还在上大学,我们班上好多人看过,写的实在是感人。”

  “对,确实感人。方主席,你能不能再写一篇关于乡村教育的,这也是对我们工作的宣传和支持。。”

  方明华沉思了下,点头答应。

  “我敬你一杯!”于海龙赶忙又端起酒杯。

  于海龙是中午离开的,临走前除了和赵红军约定采访具体时间,还说方明华的大作发表,他一定好好拜读云云。

  方明华他们也是中午离开的,再不走担心再来一批人那就热闹,按照计划,他们这次拐向东南方向到达定西地区,然后沿着312国道返回燕京。

  一看时间,现在是5月25日,方明华不想这么早回去,估计西京城还乱着呢。

  “要不,红军,咱们去银川吧?”方明华提出自己的建议:“宁夏的作协主席张先亮我熟,让他带咱们在银川逛几天如何?”

  “哎呦.明华,平常你出门,都是急着回家看老婆娃娃,这次你不着急了?行,就听你的,我还没去过银川呢。”

  于是方明华重新拿着地图规划路线,调转车头向东北方向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