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我,冠军侯,迎春表兄

第三十八章 :命嬴渊撰写练兵法(1/2)

  大周太祖对于封爵之事有明文规定。

  武将非有社稷之功者不可封爵。

  嬴渊虽然荣获首功,但在朝中一些士大夫看来,此战就算不用他,也是必赢的局面。

  毕竟综合国力摆在这里。

  唯一值得一提的,也就是嬴渊的救驾之功。

  可细细分析不难发现,以当时的局面,就算嬴渊不来,王子腾在行军时若得知皇帝被围,亦会派兵去救。

  当然,姬长不是不可以硬封嬴渊爵位,但是封了爵,就再难封其高官职位。

  嬴渊需要实权,才能在京城党争的复杂情势下立足,然后帮到姬长。

  爵位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流爵,仅保留一代人。

  一种是世袭,世袭又分降等与不降等。

  除此外,还有武散阶与武勋阶。

  二者区别,武散阶主要是根据武将的功绩和职务授予的品级称号。

  比如,嬴渊若任一卫指挥使,官职是从四品到正三品不等,那么,他将有大概率会被初授为宣武将军或明威将军。

  旁人见了他,就可称其为‘嬴宣武’等等。

  而武勋阶则是根据军官的战功和特殊贡献授予的荣誉称号。

  这种勋官更像是爵位的另一种体现,没有实权,不能世袭罔替。

  武散阶共三十阶,武勋官共十二阶。

  至于爵位,共分四等,分别是公、侯、伯、子。

  按照世袭降等来说,初代为公,对应镇国公。

  二代世袭公爵对应辅国公。

  到了第三代,就是一等将军,贾赦就是这个职位。

  第四、五、六世袭降等,分别是辅国、奉国、奉恩将军。

  伯爵降至奉恩不再降等,但到了这一步,就算是退出勋贵家族行列里了。

  而这些将军称谓里,又分为三等。

  比如贾赦是一等神威将军,在他死后,贾琏袭爵,便为二等神威将军,又称二等镇国将军,降爵至三等亦称三等镇国将军或三等威烈将军,不一而论。

  期间犯错或是如何,则会降至三等或是掉到辅国将军的爵位里乃至被除爵。

  公爵最低可以降到三等辅国将军,然后不降等。

  侯爵最低降到三等奉国将军,然后不降等。

  与嬴渊前世历史上的清朝世袭降等爵位制度对比,从镇国公到三等奉恩将军之间,只缺少了不入八分镇国公与不入八分辅国公。

  从爵位世袭上来说,宁国公的爵位要低于荣国公爵位一等。

  嬴渊要是被封爵,最次也是从伯爵上走。

  毕竟,现在被封的一些子爵,往往是荫封。

  像是具有社稷之功的文臣武将,封爵最次也是从伯爵起。

  至于文官想要封爵,难度要比武将大许多。

  因为这里的社稷之功,是指战功,仅凭做政绩是很难被封爵。

  而涉及到社稷之功的功劳,大多数也都是战功。

  嬴渊心里很清楚,等待他的最好赏赐,无外乎官职外加散阶与勋阶。

  这对他来说,已经足够了,毕竟一口吃不成一个胖子。

  想当年霍去病成长为冠军侯之前,也经历了剽姚校尉等职位。

  只是...封赏一事,乃是由姬长与礼部、吏部、兵部等共同审核做主。

  现如今,姬长何须对自己说这些呢?

  “末将听陛下的,陛下让末将如何,末将便如何,这些事,无需陛下亲自告知末将。”

  嬴渊作揖道。

  闻言,姬长笑呵呵道:“朕告诉你这些,是让你心里有个准备,待回京之后,有你要忙的。”

  “此外,朕尚有一事欲问你,你先前说,要编纂练兵之法,不知可动笔?”

  嬴渊摇头道:“近日军中正清点有功之卒与战死之士,末将还未来得及着笔。”

  姬长道:“去京这几日,你不必去过问这诸事,专心去编纂练兵法,最好写个章程出来。”

  “待到时机,你便将此法上递内阁,再由内阁转交给朕。”

  在大周刚建国时,是没有内阁的,只有中书省。

  后来,太祖皇帝晚年,深觉中书省势大,唯恐殃及后世子孙的皇权,便在中书省外又成立了一个部门,名为内阁。

  中书省负责制命决策、发布政令、掌握机密要政。

  而内阁则负责掣肘中书省,主要责任是帮助皇帝处理各地呈递上来的奏本与中书省共同参与机要决策。

  后来,上皇登基后,为了安抚文臣一党,不得已让中书省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