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我,冠军侯,迎春表兄

第三十三章 :父子二圣之谋(1/2)

  承平元年,九月底。

  瓦剌首领马哈木遵大周上皇旨意,向鞑靼边境增兵三万。

  同月,北元可汗本雅失利下诏命阿禄台班师。

  此前,他们曾向姬长遣使,然而北元使团刚到河套便被伏杀,就此成了一桩悬案。

  世人都清楚是谁所为,但就是不能明着说出来。

  对于阿禄台来说,他想熬到冬季的计划,正面临崩盘。

  兴武卫大营那边。

  嬴渊将今日之事理清。

  自阿禄台躲进沼泽地域后,姬长只是命军队埋伏四周,并未急于进攻。

  与此同时,京城方向,上皇立即派出使者接触瓦剌。

  再之后,整个北元便就遭遇瓦剌的增兵压力,不得已下明诏让阿禄台班师。

  所谓上兵伐谋,其次伐交,莫不如是。

  此刻,李川、陈大牛二人,正在大帐内同嬴渊议论此事,

  “原先我只以为,上皇突然派使去瓦剌与河套战役并不相关...”

  “现在看来,是陛下与上皇下了一盘大棋,也怪不得陛下会信誓旦旦说,最迟十一月底就可班师。”

  “上皇与陛下当真英明!”

  “...”

  听到二人声音,嬴渊并未回应。

  他在思索一件事情。

  朝野都在传,上皇与陛下不是太和睦,甚至两者间存在着一定的政治斗争。

  若二人真的在争,如今皇帝御驾亲征,倘若失利,应该是有利于上皇的。

  那么上皇为何还要帮皇帝?

  嬴渊思来想去,只能用一个理由去解释。

  传出二圣相争的源头是上皇把持权力,皇帝如同傀儡,但皇帝不甘心只做个傀儡,所以要争权。

  可归根结底,上皇与皇帝之间,都是父子。

  上皇如果不喜欢皇帝,便不会让皇帝坐上那个位置。

  他们父子之间的争斗,只仅限于父子,不会映射到朝廷上,不然,二人之间的斗争将会酿成大祸。

  在不影响国家社稷的前提下,上皇与皇帝之间,自然会心照不宣的演好这场戏。

  总而言之,二圣绝不会将争权之事放大到影响社稷的层面上。

  将阿禄台赶出河套,可不就是家国社稷之大事?

  如此,上皇帮助皇帝,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而皇帝经过无数的政治斗争,十分了解他的父亲。

  所以,当得知上皇派使前往瓦剌时,皇帝心里就已明白,此战,用不了多久,就会结束。

  想到这里,嬴渊在心中惊叹道:“不愧是把持朝政数十载,于大周起到承上启下作用的一代帝王。”

  “人虽不在河套,但根据每日发往京城的战报,便可分析出二三,而后轻松布局,就使一场鏖战提前结束。”

  这个时候,他才真正明白过来,战争不仅仅只是战争这句话背后蕴藏的深意。

  倘若阿禄台不从沼泽地撤离,那么大周的军队会尽可能的将阿禄台主力拖住。

  届时,瓦剌可趁机吞并鞑靼势力。

  但如果他撤了,已经命人将北元使者伏杀的姬长,便会继续追逐阿禄台,直至将其赶出阴山。

  那么,姬长在御驾亲征之前放下的豪言壮语,就算是完成了。

  嬴渊感觉,即使自己两世为人,但在那位上皇面前,只怕仍幼稚的像个孩童。

  他现在有些担忧,待自己去往京城之后,要面对的,究竟是怎样的狂风暴雨。

  古往今来,有多少仁人志士与达官勋贵,都想留在那座繁华无比的帝都中?

  可最终,又有几人能够真正留下?

  哪怕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不还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思虑间,皇帝派人来,通知嬴渊前主营议事。

  龙帐内,姬长还未现身,刚到的嬴渊,就听不少将领议论道:

  “这鞑靼都让阿禄台撤军了,可是阿禄台仍旧没有撤军迹象。”

  “他们一日不撤,咱们便一日奈何不得他们。”

  “阿禄台用兵颇为冒进,不成想这会儿却做了缩头乌龟。”

  “...”

  言谈间,他们见到嬴渊进帐,都是纷纷向他抱拳打起招呼。

  坐在一侧的何福看到嬴渊,笑呵呵道:“嬴将军,这边来坐。”

  嬴渊上前抱拳,“见过何指挥使。”

  镇远关隶属宁夏卫管辖,而何福又是宁夏卫都指挥使。

  换句话说,曾经的嬴渊,就是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