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

第184章 古今成大事者,莫不以民为贵,以民为本,以民为重,君轻而民贵(5/7)

生今日这般客气?

  莫非道我赵云怯战乎?

  赵云乃面色一正,朗声回答道:

  “为将之道,受命之时,即忘其家。”

  “两军阵前,即忘其亲。”

  “突阵冲锋,即忘其身,请大都督尽管吩咐便了。”

  李翊喜道:

  “我果然没有看错人!子龙有大将气概,一世之名终是锁不住你。”

  “汝且听好了,我付尔一将令。”

  “命汝权且接管这支青州百姓,务必将他们安全送到徐州去,路上须要小心!”

  子龙想,他原是想要断后的,怎么把看护百姓的重任反倒交给了我呢?

  不过,先生肯定已经深思熟虑,而且他如此郑重其事,必有道理。

  因此,赵云只微顿一刻,便将任务接下。

  李翊让赵云想带着百姓走。

  他做如此考量,一方面还是因为赵云处事稳重,一方面诸将之中属他最关护底层百姓。

  这十数万百姓入徐州事小,他们的安危事大。

  因为这事关刘备与徐州的名誉。

  一旦百姓有失,伤损的是老刘仁义爱民的金字招牌。

  反之若是成功,

  必使更多青州百姓明白,刘营是真的会为救百姓,全力施为。

  这场好大的迁民运动,更像是李翊精心设计的一场行为艺术。

  他要通过这场迁民,来告诉青州百姓,告诉天下百姓。

  只要你愿意归降玄德公,徐州上下全体将士,一定会为了你拼尽全力,保护你的安危!

  这也应了老刘那句话,

  古今成大事者,莫不以民为贵,以民为本,以民为重。

  君轻而民贵!

  李翊再次拨令在手——

  “益德将军听令!”

  “张飞在也!喏喏喏!”

  张飞连忙把手伸上去。

  李翊对他看,发赵云这条令时,李翊握着他的手,表示格外郑重。

  他想着张飞有点小孩子脾气,如果不握一下他的手,他怕是要吃醋。

  免得张飞多想,与子龙握手,却不与俺这个屠户握手,必有缘故。

  念及此,李翊也将张飞的手握住。

  “嘿……”张飞窝心了。

  李翊想,既然同样握了手,那连说话都不能两样。

  “三将军,翊有重托相付,将军有此肝胆担当否?”

  张飞想,适才子龙接令时说话何等气派?

  现在须得也说两句气派话来,免得叫先生小看了俺,道俺真是半部书不读。

  “接令者身负重托,受令后当忠于行事。”

  “先生尽管吩咐,飞纵死也无怨无悔!”

  李翊一听,这话说的虽不及赵云气派,倒也显得真诚。

  可见张飞是有听进刘备的劝告,认真读书的。

  历史上的刘备,可是一直希望把张飞培养成召虎那样,能文能武,治国兴邦的大才。

  可惜张飞到死都没能听进刘备的教诲,辜负了刘备对他的殷切期望。

  但此时的李翊却能明显感受到张飞身上的变化,他真的有在努力改变自己身上的缺点。

  究其原因,

  到底张飞那“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的毛病,使他听不进很多善言。

  而他自己敬佩的读书人,又大多瞧不上他。

  等到后来的诸葛亮上位时,张飞的年纪也大了,性格基本上定型了。

  何况诸葛亮、刘备当时都忙着创业。

  哪能像此时的刘备、李翊现在这般,手把手细心地教导张飞?

  “将令一支,你与我一同断后,须要小心!”

  张飞一听是让自己断后,喜出望外,却陡然又有些担忧。

  “断后之事,交予俺们便好。”

  “先生乃千金之子,不该冯河涉险。”

  李翊却摇了摇头,说道:

  “蛇无头不行,鸟无翅不飞。”

  “我身为河南谋主,三军都督。”

  “若是我先走了,将士们必不能死战。”

  “我若留在此处,与将士们同心合力,弟兄们反倒能够一往无前,专心破敌。”

  道理也很简单,李翊都冲了,你们凭什么不冲?

  这也是为什么古代御驾亲征都是王牌必杀技的原因。

  皇帝老子都上了,你敢不上?

  李翊又命田豫、陈到各领军一千,说些计,于稷山外埋伏了。

  然后命张飞就地扎营,专心等候高览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