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

第184章 古今成大事者,莫不以民为贵,以民为本,以民为重,君轻而民贵(3/7)

损耗。

  更别说要供养整个青州了。

  袁绍已经有了幽州这个放血槽了,试想再来一个青州,会不会拖垮富庶的冀州?

  当李翊提出自己的战略构想之后,众将无不佩服其高瞻远瞩。

  如果真能完成李翊的迁民计划,那青州战事问题就能够得到彻底的解决。

  倘若按部就班的打,即便你真打下了整个青州,袁军照样能够整军重新打回来。

  这无疑会使徐州陷入青州的战争泥潭,不符合李翊定下的战略构想。

  “我等来青州时,多有父老百姓夹道欢迎,举城相投。”

  “若要迁民,应该不难。”

  迁民战法那是很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而青州恰好有。

  多亏袁谭为此作了巨大贡献。

  “那么诸位将军就按照计划行事,贴榜安民,有愿随我军入徐州者,可同去。”

  “有不愿者,任其自去。”

  虽然多出来的百姓,也会多出来数张嘴。

  但这些百姓毕竟不同于曹操接纳的青州黄巾。

  那支青州黄巾更似于流民。

  而这些本土百姓,家里并不是没有粮食,不至于说马上饿死。

  纵是家里有困难的,政府稍加接济,绝不至于说会给州府增加巨大负担。

  同时,李翊也并不想把所有青州百姓都迁入到徐州去。

  先把他们往青州后方带,总之置于徐州军可控范围之内。

  先给袁军的生产力施加压力再说。

  很快,诸位将军领命行事。

  带着本部将校,号召当地百姓与他们同往徐州去。

  青州离徐州近,不少青州人都听说过徐州富庶,刘将军仁德。

  大伙儿苦袁氏久矣,今能从“宁古塔”举家搬去“上海”,谁不愿意去?

  于是,一传十,十传百。

  许多青州百姓,开始收拾物什,拖家带口聚在徐州军处。

  约莫有十数万众,这已经不是少数了,管理这么一大批老百姓,徐州军是根本没办法和袁军作战的。

  所以李翊拍案决定,立刻护送百姓南下。

  不说一定要入徐,至少先和后方来援的徐州军汇合了再说。

  再由他们将这批青州百姓安置了。

  很快,大军开始启程南下,往徐州方向去。

  十数万的青州百姓,肯定不是青州全数。

  但如此多的数量,依然是惊动了身处临淄的高览。

  他刚到青州不久,便接了一项大活。

  那就是要抵抗徐州军的进攻。

  这些天,他摩拳擦掌,随时准备厮杀。

  结果没能得到徐州大军到来的消息,反到等到了青州百姓跟着徐州人跑了的消息。

  这一消息对高览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如遭雷击。

  “……这、这、这徐州人竟如此无耻!”

  高览气得直跺脚。

  由于是刚来青州,他甚至没来得及坚壁清野。

  更何况,不到万不得已,坚壁清野是最好别用的。

  它毕竟是饮鸩止渴,会极大的损耗自身实力。

  若是真把百姓迁走了,那袁军怎么补充兵源、粮源?

  高览也没想到,青州的百姓竟真的会抛家舍业的跟着徐州人走。

  到底是袁谭风评不好,还是刘备吸引力太大了?

  时有青州本土人,管统向高览谏言道:

  “李翊带着十数万百姓,必走不快。”

  “我等率军前去追赶,将之生擒,则徐州军自破矣。”

  高览闻言大喜,“诚如是,我当头功!”

  遂采纳管统之言,领了步骑万人,出城追赶李翊大军。

  ……

  此刻,临朐的山路上,遍地是百姓。

  太阳才刚刚偏西,百姓已经在叫了:

  “君侯诶,君侯诶,走不动了,明天再走吧!”

  上午太阳升得老高才动身,现在已经要停队了。

  就这样每日不过三、四十里路程。

  往常李翊总要命令他们再跑三里,再走二里。

  意思是,你们多往前面跑一步,就能多活一点时间。

  见百姓喊累,李翊乃催马出列,谓众人道:

  “今诸位乡亲父老,肯随我同去徐州,乃是将性命托付给李某与刘将军。”

  “李某自当不能松散懈怠,如若迟了,被袁军赶上。”

  “他们必然六亲不认,将尔等一并杀死。”

  “如此,岂为诸-->>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