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八三修道种田

721老子吃火锅,你吃火锅底料(2/3)

家围炉吃火锅,姐夫尽吃底料。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想把厂子做大,可不光是盖厂房买机器招工人就行的,产品得硬邦邦。”何克头也不抬,一边品尝,一边刷刷记录。

  火锅配方各种各样,不同的火锅店有自己的配法,家家户户也有自己青睐的方向,便是去菜市场的摊子上,说我要称些香料草药做火锅,人家摊主都能给你写一道。

  只不过好坏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很多老字号都讲究配方秘而不宣,有独家味道吸引顾客。

  “你行吗,这样也太草台班子了,还是请个专门的老师傅去厂里当工程师罢。”

  “笑话,配方工艺是核心,让别人掌控着,我还是老板么。别忘了,陈清两家火锅店我都整得风生水起,琢磨配方的事,能应付不来?”

  常远洋总觉得不靠谱,再劝道:“就是啊,两家火锅店你都整得风生水起,陈清各地无不折服,连玉阑都有人特意上门,延用配方改进不就行了。大过年的,你整这些,知道的是你研究配方,不知道的还以为你发什么疯。”

  “诶诶。”何克连连摆手道,“店里的配方糊弄外人还行,真正的行家可要挑剔。”

  “这话什么意思,真正的行家,咋地,想要参加比赛得金奖呢。”

  “我就问你,最大的火锅餐饮市场在哪里。”

  “川渝?”

  “对头。咱们的火锅料要打出名头,肯定得回这里厮杀,要经得起食客检验,吸引的到忠实客户。”

  何克说得很兴奋,仿佛名号响遍大江南北已经是触手可及的事。

  常远洋眉头微皱,道:“姐夫,我觉得你思路有些偏了,火锅说到底也是一道菜,既然是菜,各家就有各家的配方,各地就有各地的口味,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怎么分高下?

  仅蓉渝两城就各自有偏好,蓉城喜欢用植物油,用香料调和味道,重辣,而渝城以牛油为正宗,综合麻辣,我们怎么比啊。”

  何克信誓旦旦道:“罗总在策划书上提过,底料为主,蘸料调料为辅,要兼济多种口味,牛油、香辣、麻辣甚至将来还可推出番茄、三鲜、清汤,更在用途上开拓,不光是火锅能用,炒菜烧菜干锅甚至下面条,都能用上。一家对一家,怎么就不能比呢?”

  常远洋道:“把策划书给我看看。”

  何克自信归自信,倒是没到嚣张地步,认同小舅子的知识水平,老老实实把策划书找出来。

  看样子是罗学云亲自写的,篇幅不长,言简意赅,像是给何克这个主理人指导意见一般,叫他参考,然后根据实际填充丰富。

  常远洋略微扫了几眼,心底就涌出说不出的佩服,若做火锅底料是武功,这短短两页策划书就是总纲,高屋建瓴描绘整个武功的精妙之处,应该如何修行,如何发展。

  但是……

  “你把经念歪了,姐夫。”常远洋无奈道。

  “啥意思。”

  “你知道什么叫火锅底料厂吗?”

  “不就是盖厂房买机器招工人,把火锅底料大量生产出来,跟方便面似的,一包包地卖。”

  “你既然知道,还犯这样的毛病?”常远洋拉住何克,“别忙活了,坐下,咱俩好好聊聊。”

  何克收起本子和笔,坐在常远洋身边:“弟,你说。”

  “我问你,当你开第二家火锅店的时候,最麻烦的是什么?”

  “没什么麻烦,照葫芦画瓢,田集怎么干的,陈清就怎么来呗。”

  “炒料。”常远洋一针见血,“你不想让别人知道配方,底料就得你自己炒,大姐虽然能给你搭把手,但店里的事还要管,慢慢就成负担,客越多负担越重,对不对。”

  “对。”何克无法反驳。

  “既然这样,你该明白底料工厂的意义就是标准化和工业化,工业化说简单点,就是机器取代人力,标准化就是无论人还是机器,无论这一批还是下一批,生产出来的东西都应该是误差之内。然后能开足马力,大规模生产,铺遍大江南北。”

  常远洋侃侃而谈。

  “所以第一个问题,你最多当个工程师领头,不可能全部包揽配方研发,工艺固定,质量检测,也就不可能掌握所有的技术要点,你自己说的,要做很多口味很多品类,从研发定型,到改进创新,又管技术,又管全局,你是铁人还是能掰两半,家里还顾不顾了?”

  何克垂下了头:“明白了,是我的问题,我会请专门的师傅负责技术。”

  “青食那么多事业部和车间,有空多实地学习学习,看看人家怎么做的。”常远洋道,“工业化生产的配方,也得有工业化的思路去保密守护。”

  “嗯,你这么一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