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八三修道种田

第691章 喜晴(2/3)

都知道郭明要请机器割麦,想大家入伙。

  “今年雨邪得很,村里的通知真不一定靠谱,还是尽早落袋为安,不就是请机器嘛,我掏得起,加俺家一个。”

  “机器收得快,趁今天明天收完,下雨之前还来得及晒一晒,也加俺家一个。”

  忧心收成的绝不止郭明兄弟,其他人同样是火烧眉毛,嘴巴起泡,眼下既然有办法解决困难,不用多想,像是抓住救命稻草,纷纷同意。

  亦有人质疑,询问郭明兄弟如此鼓吹,是不是收了人家外乡佬的好处,或者拉够多少人就免费用啥的。

  郭亮登时就怒了:“庄稼遇到麻烦,不是一家两家的事,我哥为你着想,想拉你一把还拉错了?良心被狗吃了,爱来不来,没人上赶着求你。”

  郭明解释道:“人家来的是正规农业公司,收费要盖章开收据的,谁给谁不给,摆出收据就知道,骗不了人。再者说,今年雨多,不光是咱们乡,整个县收麦都成问题。

  你摸着良心问问自己,是他们着急没有活干,还是我们忧心没有机器割,麦子倒在地里?不趁火打劫抬价要钱,证明人家有良心,想要好名声做长久生意,这才地多就便宜,只求保本帮到更多人。

  这酸话当我面说没事,别让人家外乡人听到寒心,大老远过来没求什么,还要被当奸商骂,我都替他们不值。”

  领头的如此表态,坦坦荡荡,不怕人言,乡亲们自然分清谁好谁坏,当即一个个报名,然后派出代表,跟郭明一起去请机器,同时现场看看人家的效果。

  原以为要去吴金明住的村子才能碰到机器,没想到半路就遇到两台,卡车停在路边,梯子模样的履带印记延伸向前,雨后泥土湿润,显得痕迹格外凌乱,掀开地皮搞破坏似的。

  乡里地势平坦,即便相隔很有段距离,郭明等人还是清晰看到阳光下冲锋的收割机,犹如张开嘴巴的巨兽,发出响亮的轰隆声,把麦浪吞噬,然后吐出金黄的麦粒,装满一袋又一袋。

  跟在附近的农户,仿佛守护步战车的士兵,亦步亦趋看着收割机前进,脸上喜悦的笑容,哪怕郭明看不清,心里却感受到了。

  美滋滋、甜丝丝。

  “明哥说得对。”有人梦呓般自语,“太快了,太快了,有这样的机器,咱们队里那点地算什么,不够人家施展的,只晴两三天足够了。”

  “是啊,地还没干呢,机器就走得这么稳当,换人工得多长时间才能割完。”

  郭明心中亦是五味杂陈,起先吴金明鼓吹科技农业,说什么用脑子种地,事半功倍,他还不信,直至看到机器表演,再难说人比机器有用。

  瞧,这机器干活多么轻松,还快还稳当。

  就地形而言,天中许多田地具备机械化农业的潜力,休说收割,整地播种施肥等等,全流程可用,毕竟是平原,但淮北跟东北西北不同的是,人多地少,这包含两个意思,对一个家庭来说,耕地的产出微薄,需要精耕细作提高产出,而人的劳动力便宜,犯不着用烧油的机器。

  可今夏连绵的大雨,迫使吴金明把收割机引进来,见识到机器威能的乡亲们,实实在在看到好处而不是宣传的缥缈概念,还能忍受镰刀收割,肩膀挑担,石磙碾压,木锨扬尘等一系列复杂且低效的步骤么。

  何况,机器收割直接从地头变成麦粒,减少很多中间环节,是不是过程损失也能降的很低?

  只是可惜,不是所有人都跟吴金明一样,家里有底子,舍得用机器提高效率,把更多时间用在副业上,然后越攒越多,越来越有钱。

  郭明觉得自己应该向吴金明学习,脑子精明一点,不应该只是麦子玉米大豆花生,变不出花样。

  “同志你好,我们队想请机器去收割麦子。”

  众人走到卡车附近,向司机询问,司机表示自己不能做主,让他们找负责人,并为他们指明方向。

  负责人很年轻,看起来就二十来岁的模样,神采奕奕跟着收割机作业,不时还跟村民打招呼,他穿着特别的短袖,胸前的徽记写着青云二字。

  “你好,我叫叶帆,请问你们队距离这边多远,有多少亩地要收,麦子情况怎么样。”

  郭明一一说了情况。

  “距离倒是挺近的,只是……”叶帆略微迟疑,道:“这样好了,劳烦你们清理一下道路供卡车过,特别是水坑铺一铺,趁着天光还亮,他们队收完就去你们队。”

  “叶经理,我们虽然也很着急,但是来得及么?”郭明道,“田里没有灯,要是擦了黑,就不好弄了。”

  “时间差不多够。”叶帆道,“麦子晒了一天,干燥度是最好的时候,拖着过夜的话,夜里湿气大,影响收割效率,还增加晾晒烘干的成本,你们离得不远,加加油就是。”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