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第二百一十七章 王文龙长这样?(2/2)

老家的粮荒使得福建道路不平静,甚至威胁福建手工业生产,直接影响了这些海主的生意。

  杨天生是海主们推举出来的领袖,听王文龙说的信誓旦旦,他忙问:“可是能够弄来粮食?”

  杨天生之所以会来,是因为他们这些海主真是没有解决此问题的办法。

  运粮根本是无稽之谈。

  其实仔细了解过就会知道大航海时代的粮食贸易没有那么简单。

  粮食的单价低,如果没有专门疏通过进出口粮食的渠道,就简单的把粮食送到某个港口集中,再通过海运千里迢迢的运回大明,很可能路上消耗的运费比粮价本身还贵。

  历史上明清两朝的朝廷也都有各种政策,鼓励商人运粮食到中国解决灾荒问题,但实际根本不可行。

  看看数字就知道。

  清初福建每年粮食进口数额才两千三百石,过了百多年,一方面清廷针对粮食出台各种税收减免支持,英国荷兰殖民者也针对粮食出口开发了印度,南洋,暹罗等出口粮食生产基地和相应的港口设施,直到清末进入福建的进口粮食数额才渐渐增长到十二万石。

  而即使是十二万石的进口数额也就能养活五六万人,现在福建至少三百万的人口,这点粮食连所需的5%都到不了,而荒年所带来的粮食减产,动辄就是两三成,进口粮食只能说是有所小补。

  更何况十二万石已经是清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