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娱之从1996开始

第四百三十三章 剧本和选角(2/3)

是为了电影精心搭建的拍摄基地。

  此时两辆汽车停在基地门口,刘周和赵领导相继下车。

  走进基地,刘周顿感穿越到了七八十年代。

  什么红旗大院,什么前进食杂店,古老交通岗的岗亭、红绿灯、小卖部、路灯、电影院、医院、供销社,年代感特别强。

  这不由唤起了刘周小时候的记忆,虽然他是在羊城长大的,作为一个窗口城市羊城可能更洋气一些,但是他生活的区域和这里的环境大差不差。

  刘周感觉演员都不用怎么体验生活,相信当他们走进这片区域会一下子被带进去了,所有感觉都营造出来了。

  “不错,赵领导费心了,还原地真不错,一来到这里让人感觉回到了小时候。”

  “刘总我记得你是七八年生人,你记事开始应该都已经是八十年代了吧。”

  “没错,不过八十年代前期其实和七十年代应该也没多少区别。”

  “哈哈也对。”

  “赵领导这拍摄基地应该已经建造完成了吧?”

  “都完成了,就等着你来验收。”

  “那带我去主角家的房子看看吧。”

  整体验收肯定不是他亲自来,会有剧组制片团队和美术团队来做这件事情,不过主角家有不少镜头,他要亲自看看情况如何。

  主角家房子是在一栋三层苏式楼房里,典型的五六十年代风格。

  这栋楼房跟其他半布景的楼房不同,楼层和房间必要有,因为主角一家生活在这栋楼里,上下楼的镜头,在楼里进出的镜头都必须实拍。

  根据电影的设定主角一家,男主人是轧钢厂工人,女主人是华新纺织厂的女工,母亲健在,还有一个读高中的妹妹,另外有两个小孩。

  这是一个在七十年代城市里比较常见的家庭。

  刘周站在这栋楼前,说道:

  “这栋楼的质量没问题吧,有些戏必须在楼里拍,机器和人都会进楼,要是到时候垮了,我们都负不起这个责任。”

  “这个你放心,大楼的质量市里也在盯着,有相关专家把关,尽管没有打地基,但这栋楼是作了浇筑的。

  而且建筑工人和美术组的人都已经在楼里面待地挺久的了,我们也经过了称重测试,安全方面有绝对的保障。”赵领导拍着胸脯道。

  见赵领导如此信心十足,刘周也放下心来,然后往楼里走去,仔细看了一圈。

  里面的房间也都布置好了,各种家具还有搪瓷茶盘、搪瓷杯、教员语录、老宣传画等等都已经安排到位,非常具有七十年代的气息。

  现在《唐山大地震》所需要的道具都已经到位了,而且大部分也都已经运至唐山了。

  这也幸亏樊建川先生以及一些热心群众的捐赠以及国内几大电影制片厂的帮忙,不然道具问题还真是个大难题。

  别看只是一部电影,但是剧组也做了统计,各种道具列出来有上千种,有十几万件,量太大了,重新制做的话时间和成本都是问题!

  见主角一家的房子没问题,刘周又来到女主娘家的房子。

  按照刘衡写的剧本,在地震前一天女主角因为自己母亲生病,带着女儿回到了娘家。

  所以女主角母亲家所在的区域也是电影拍摄的重要场景,这搭建在拍摄基地的另一头。

  女主角母亲家的房子是一座青砖建起的老式建筑,散发着怀旧的气息,墙上画着巨大的教员像,写着“抓革命、促生产”等七十年代的标语口号。

  “怎么样,还可以吧?”赵领导笑着问道。

  “非常不错,不过到时候还需要请一个老人家过来看看,如果他们说当初就是这个样子,那就没问题,如果说不一样,就得再调整一下。”

  “不用请了,我们当初建造的时候,就是请了一位老人家过来指导的。”

  “看来将这拍摄基地交给你们来负责果然没错,做得非常细致。”

  “哈哈,对于这部电影我们能做的不多,最主要的还是要靠刘导以及你的团队,我们能做的也就是做些没什么技术含量的工作了。”

  这次唐山上下都对这部电影很重视,而且建造这拍摄基地的工作,其实他们也占了不小的便宜。

  按照投资协议,唐山负责的这个拍摄基地作价一千五百万的投资,但是因为他们是官方部门,拥有自己建筑公司。

  所以实际投入还不到八百万,足足占了七百万的便宜,所以不管怎么说,赵领导都觉得应该把这个工程做好。

  本来按照刘周的建议,是可以修建一个特色影视基地的,不过经过调研最后还是放弃了这个想法。

  如果嘉禾会一起合作的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