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第八十七章 活得明白(2/3)

  言罢,这位太子拿着奏章气势汹汹走出了东宫。

  李渊蹙眉道:“是什么事让朕的孙子这般闹火?”

  李丽质抱着一叠书,道;“皇兄平时不发脾气,只有遇到说了几遍还改不好的事,才会发脾气。”

  李渊抚须点头,道:“多半是又遇到了什么难事。”

  当然,这种话自然是不能在中书省这么说的。

  李承乾面对老师与舅舅的时候,还是语气尽可能放缓了一些,道:“老师这个奏章孤实在是不知怎么批复。”

  房玄龄道:“十贯钱卖纸,六贯钱安排监考夫子,余下各处调用……”

  “其实这个纸张的钱是可以省下来的,可以用泾阳的纸张。”

  长孙无忌道:“以后科举朝政所用的纸张都是泾阳提供吗?”

  “现在泾阳存有不少的纸张,还嫌用得不够快,短期内泾阳可以支持。”

  长孙无忌点头道:“那就好。”

  “岑文本,你再带着人去看看。”

  “孤也一起去。”

  岑文本领着太子殿下,亲自去看了东市与西市的两处场地。

  在喧闹的集市内,李承乾一边走,一边拿着笔在纸张上书写着,道:“岑侍郎,其实现在做的预算也可以留用到科举,是也不是?”

  岑文本颔首道:“桌子,纸张,人手自然都可以。”

  李承乾继续道:“首先制定预算计划,人数多少。”岑文本手拿着卷宗道:“一百五十三人。”

  “监考夫子多少人?”

  “三十五人。”

  李承乾每每问一句,岑文本便答一句,而后写下一句。

  两人走回中书省的时候,一份预算就做好了,原本的五十贯钱,缩短到了三十贯钱,因为桌子都可以让四方馆,弘文馆,提供,这一次小范围的考试,抛却桌子,除却人工,成本尽可能压缩。

  李承乾这才让老师盖印之后,命人分发下去。

  朝中的钱是用一笔少一笔。

  本着开源节流,在朝中用度紧张的当下,河西走廊四郡的建设还没有影的前提下,没有足够的富余,李承乾坚决反对父皇在这个时候修宫殿。

  东宫以身作则,自己建设自己修,没有用到工部的任何一砖一瓦。

  父皇要修宫殿,父皇自己动手也可以,做儿臣的也不拦着。

  想到此处,李承乾又回忆起了爷爷的话语,他老人家在武德殿藏了很多金沙。

  而这些金沙的存在连父皇都不知道。

  金子碾成了沙子,就藏在了武德殿。

  这是为孙儿将来准备的本钱?

  皇爷爷还是个心细的人,一把年纪了还给自己留了一笔本钱。

  至于金沙有多少就不得而知,也不知道皇爷爷藏在了何处。

  父皇前后去过武德殿几处,都没有发现金沙,而爷爷有恃无恐的样子,也说明了,这些沙子藏得很隐蔽。

  礼部想要修建河西走廊四郡,要问太子要钱。

  弘文馆他们要办一场考试,也要问太子要钱。

  有时参与朝政并不是如天降猛男,说什么是什么。

  李承乾揣着手坐在中书省,就是在这里,在这个朝中权力中枢,不知不觉间融入朝臣当中,身上便有了这个担子。

  这个担子很重,面对的是一个捉襟见肘的朝堂。

  还有一个时不时要钱的父皇。

  以至于,李承乾希望杜荷赚钱的速度再快一些。

  “岑侍郎,麻烦你将于志宁与徐孝德带来,孤有话与他们说。”

  “喏。”

  长孙无忌不咸不淡地看了一眼这个满面愁容的太子,便走出了中书省。

  房玄龄脚步跟上,两人走在皇城中,道:“一直没有问,赵国公这些天有心事?”

  长孙无忌道:“以往太子遇到难事,都会来问老夫,寻老夫或者舅父帮忙。”

  房玄龄抚须道:“是吗?”

  不经意间,长孙无忌想起了去年,太子殿下虚心请教的模样,心烦意乱之下走出了朱雀门,与房玄龄告别之后便走到了舅父许国公的府邸。

  如今的舅父已不醉心打牌了,近来又喜欢种一些草草。

  他老人家在蜀中的时候就有这爱好,现在许国公府邸的草草便是蜀中送来的。

  长孙无忌走入院中默不作声拿过舅父手中的盆,放在一旁的架子上。

  高士廉拍去手上的泥土道:“你来做什么?”

  “来看看舅父。”

  “是遇到什么烦心事了。”高士廉伸手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