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第四百七十七章 臣惭愧(1/3)

  当年发展时依靠的便是这些,因此棉布,酱油,酒,醋,葡萄诸多重要的支柱产业都离不开关中。

  这是关中的护城河。

  其实从朝野局势来看,关中能够不断吸收人口的原因,除了这个皇帝的原因,还有科举与支教。

  科举只在长安进行,关中的支教夫子是最多的,并且学识也是最贴近朝堂,能够学到最新的朝堂学识,也能随时知道朝野形势变化。

  现在的科举策论题,是越来越难,也是因为如今的朝中政令越来越复杂,相对来说年幼的孩子多是读经义,等孩子长大一些到了十四五岁的年纪,就要开始多了解朝中的政令。

  以及政令下达之后,在各地的效用,少年人年纪最小可以在十七岁就参加科举,乾庆一朝之后,这些年每隔两年一共三场科举,朝中录用的官吏多数都在二十岁左右。

  人们为了适应越来越难,越来越复杂的科举试题,多数有仕途志向的人都会来长安,再不济就去支教。

  也没多少人能够像狄仁杰那样,在京兆府长大。

  也没有多少人能够像裴炎一般,自小就有名师指导。

  生产资源与学习资源都汇集在关中之后,洛阳所占据运河中段的优势,倒也不足为虑了。

  资源太过集中也不是什么好事,这种资源留在长安短时间内来看,对权力有着很大的好处,可对人们来说,若资源太过集中在关中,人们只会活得更累。

  言罢运河事宜,兵部尚书于志宁开始讲述安西大都护府的建设事宜。

  司农寺卿郭骆驼站出朝班,也补充了如今的西域形势,龟兹依旧以农事为主,西域需要粮食,也需要棉花,在尽可能满足西域粮食需求同时,还要加大棉花的耕种。

  扫平伊犁河的隐患之后,今年西域要种六千顷棉花,大约五十万亩。

  言至此处,朝堂上便开始议论了起来,六千顷地的棉花,这是什么概念,若这些田地都用来种粮食,能够养活多少人?

  按照现在的时令来看,眼下正是西域播种棉花的季节。

  说来也是,自扫平了葱岭之后伊犁河东西两岸都能够种棉花,该不止有六千顷地。

  这都是当年攻打葱岭的益处,唐军从碎叶城一路打到了怛逻斯城,让葱岭以东各地几乎成了空地,听说到现在也鲜有人烟,活人与牲畜都被唐军带去了西域。

  鸿胪寺卿郭正一上前道:“陛下,在西州的鸿胪寺官吏近来递交奏疏,有越来越多的波斯贵族流亡到了西域,他们希望能够让波斯王子卑路斯也前往西域。”

  张行成道:“陛下,万不可让卑路斯前往西域,西域不是长安,一旦波斯王子在西域集结了兵马,恐会生乱。”

  当朝侍中兼任吏部尚书的马周行礼道:“陛下,臣也以为不能让波斯王子前往西域。”

  李承乾询问道:“英公以为呢?”

  听陛下问向英公,殿内群臣纷纷低下头竖起了耳朵。

  很多时候,陛下不论说什么,有什么要求,英公只管点头。

  少见的是,陛下主动问询这位护国大将军。

  李绩道:“陛下,若要让卑路斯前往西域,就要将留在西域的波斯贵族驱赶。”

  英公又将选择权交给了陛下。

  众人猜测,不论陛下怎么选,英公还是会点头的。

  李承乾颔首道:“好,就让卑路斯留在长安,若波斯贵族还有所求,让他们来长安知会朝中。”

  英公缓缓点头。

  群臣心中无比踏实,果然点头了。

  君臣和睦,这是盛世之象,来济心中有了结论,早朝结束之后要将这件事写在国史上。

  接着于志宁又说起了金春秋以及金法敏的事。

  似乎陛下对这件事不是很在意,待郭正一念诵完鸿胪寺的呈奏,陛下就早早退了朝。

  离开太极殿时,郭正一问向许敬宗,“陛下还未从悲痛中走出来。”

  许敬宗眼神示意他不要多言。

  郭正一会意颔首。

  太极殿前又有了争论,孙处约大声道:“梁建方!你将大宛国的使者藏哪里了?”

  梁建方不悦道:“老夫怎知他去了哪里。”

  “你们就是害怕被使者指认!”

  “老夫没藏他!”

  梁建方已是咬牙切齿,又咬着后槽牙,眼看要动手。

  裴行俭连忙上前拦住,道:“御史台若觉得是我们藏了使者,你们大可以让大理寺去查,何必为难梁将军。”

  孙处约一挥衣袖,快步离开。

  裴行俭松了一口气,要是孙处约被大将军打死了,大将军恐怕也不好自处。

  稳住了大将军,又支开御史台,让一场生死之战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