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第四百七十六章 高祖皇帝(2/3)

锻炼,在军中吃点苦头也好。

  因在军中,他隐瞒了身份,没人会将他当一个太子看待,薛万备会将他当作一个寻常的士卒锻炼。

  这个孩子自懂事起,就不住在东宫,时常回宫但住在宫里的时日不多,一直都是父皇在抚养。

  李承乾翻看着奏章道:“也好。”

  杨老内侍点头退到一旁。

  李承乾揉了揉眉间,放松了片刻精神,再一次看着安西四镇送来的文书,已有官吏进入了碎叶城。

  为了建设安西四镇,朝中六部九寺各自派出官吏,总共有六十余人,多数兵部,民部,工部,鸿胪寺,御史台,太府寺,司农寺的人手。

  按照文书上的记录,在安西都护李奉诫的主持下,今年就可以完成安西四镇的建设,建设驰道与城池,划分绿州之后最快明年就能完成安西四镇的连通,形成安西大都护府。

  安西大都护府贯通天山南北,向西到葱岭碎叶城,东接阿尔泰山,有着二百六十万公里的广袤土地。

  李承乾批复完这些天积累的奏疏,便离开了新殿。

  武德殿从此也关上了门,与甘露殿,立政殿一样。

  关中正是农忙时节,今年的春雨很短暂,接连一个月都是晴朗的天气。

  翌日的清晨时分,天才微微亮,空气中还有些许雾气,宫女提着灯笼走在前方,灯笼的火光在并不明朗的浓雾中,隐约可见。

  在灯笼的后方是当今陛下与皇后,还有宁妃。

  李承乾与苏婉,宁儿再一次来到了东宫。

  这里也尘封多年了,李承乾推开东宫有些老旧的大门,迈步走入这座许久没来的故地。

  脚步踩在因浓雾还有些湿漉漉的地面。

  距离早朝,还有两个时辰,李承乾走在前头,苏婉与宁儿安静地跟在后方。

  这里依旧保留着以前的样子。

  李承乾走到崇文殿前,推开了老旧的门,一卷书放在了崇文殿的桌上。

  这是当年爷爷交给自己的书,爷爷说这卷书是教人怎么当好皇帝的,李承乾一度怀疑,爷爷当时是不是被人忽悠的。

  被忽悠也就罢了,爷爷与父皇都没有看过这卷书,也就只有自己这个孙子将书看完了。

  一张画像被悬挂了起来,画中的爷爷悠闲地侧卧着正在饮酒,爷爷明明最爱酒水了,却戒酒十余年。

  当年爷爷所赠的书就放在画像前,李承乾道:“爷爷将他留下的一切都给了朕。”

  注视了画像良久,李承乾这才转过身,低声道:“留下人,打理这里。”

  两位宫女应声行礼。

  陛下与皇后,还有宁妃在东宫用了早食,便离开了。

  近来国事繁重,皇帝依旧极其高效地发布政令,在这个帝国机器的运作下,以长安为中心的东西两侧正在大兴建设。

  因国丧搁置了几天的国事,陛下只有一天时间就将六十余份奏疏全部批复好了,并且还作了批注。

  而就在国丧结束的半月之后,朝中依旧在休朝,一个新罗使者来到了长安城。

  这个新罗使者名叫金法敏,是金春秋的儿子。

  此人一到长安城,便在朱雀门磕头朝拜,为高祖皇帝举哀,甚至还带来了两百车的银矿,从长安城的北面,太液池送入皇宫。

  这个金法敏与金春秋长得一模一样,许敬宗见到这个人就没有什么好感,将人请到了礼部,询问道:“你来长安做什么?”

  金法敏道:“护送银矿,没想到在途中听闻高祖皇帝的事,已让人写了家书送了回去,家父也会为高祖皇帝戴孝。”

  许敬宗手中拿着新罗的国书,又道:“金春秋如今是新罗王了?”

  金法敏道:“家父是新罗的柱国大臣,乃是天可汗所封,岂敢,岂敢!”

  即便金春秋如今身在倭人地界,但却掌握着新罗的大权,他除了名义上不是新罗人,实际意义的权力上已与新罗王没什么区别了。

  许敬宗吩咐道:“你先去四方馆,待我们向陛下禀报之后,若要召见会告知你的。”

  金法敏恭敬地行礼,这才告退。

  礼部重新安静下来,许敬宗这才打开新罗的国书看了起来。

  鸿胪寺卿郭正一低声道:“多半是金春秋察觉到朝中对他不信任了。”

  许敬宗搁下手中的国书,“是金春秋想要获得我们更多的信任,这才会让自己的儿子来长安当作质子?他是表忠心?”

  郭正一询问道:“是不是我们以前小看这个金春秋?”

  许敬宗眼神阴翳,道:“野心都是养出来的。”

  “该如何与陛下禀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