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第四百六十二章 假的比真的更值钱(1/3)

  要追究死因,多半是与高句丽或者百济的旧恨有关,无非就是一些恩恩怨怨。

  李承乾对他的死因没什么兴趣,死了一个有上进心的将军而已,况且这个将军的上进心不是正道。

  如果人人都想着给皇帝送美人来博取上进。

  这世道还能不能好了,莫名其妙遏制了一股风气。

  只能说其人死得正好,死得太值了。

  正与阿史那社尔说着话,又有内侍递来了奏章,是御史台的御史李义府让人送来的。

  奏章所写的都是一些关于天下“名仕”的话语。

  这些当年门生上千,如今却已落魄的“名仕”肆无忌惮地议论着国事,在他们眼里似乎大唐撑不过十年就要亡了一般。

  毕竟前隋才多少年,大唐比前隋好不到哪里去,现在的皇帝不是杨广,但和杨广一样。

  李承乾神色带着享受地看着这些骂皇帝的话语,大致看了一眼,就搁在了一旁,不再打算理会。

  朝堂还是有敌人的,可朝堂的敌人没有武器,没有任何的威胁,甚至不用朝中出手,李承乾觉得哪怕再过几年,这些敌人就会自己灭亡。

  从一个皇帝的角度来说,一件事做多了容易疲惫与厌倦。

  可能是杀人杀多了,流放西域去种树的犯人太多了,就这么厌倦了。

  还能怎么办呢?

  让李义府再去一趟把他们都杀了,杀了之后呢?这种人又冒出来一批,一批接着一批,累不累呀?

  阿史那社尔道:“陛下,臣且告退了。”

  因这份奏章打扰了雅兴,李承乾也只好道:“去看看家人吧。”

  “喏!”

  阿史那社尔起身行礼告退。

  新殿内,杨内侍见到这位突厥将军离开后,又道:“陛下,御史台说是都等陛下旨意。”

  李承乾道:“朕的国事繁重,就让御史依律办事。”

  “喏。”

  今年的倒春寒很漫长,这股寒意还未退去,就有一批又一批的官吏离开了长安奔赴各地,每年来长安城的人一大批,离开长安奔赴各地为官的人又是一大批,周而复始,历年来循环往复。

  留在长安的官吏并不多,绝大多数的官吏都被派往了各地,今年派去西域的官吏最多。

  褚遂良看着离开的官吏长长一声叹息,今年派往西域的人中有一个叫做崔玄暐,本以为颇有才学,可惜被派往西域,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才会回来。

  “下官王九思,见过褚尚书。”

  褚遂良转身看向这个年轻人,问道:“几岁了?”

  “下官今年二十了。”

  褚遂良颔首道:“朝中要的官吏越来越多了,也越来越年轻了。”

  王九思再一次行礼道:“下官……”

  “司农寺与民部还有些事要递交,你去一趟司农寺将去年辽东的奏报拿给我。”

  “喏。”

  王九思在长安城奔走着,从春明门一路来到了司农寺的官衙。

  在这里王九思见到了如今已位列凌烟阁的司农寺卿郭骆驼。

  郭骆驼正在观察着一盆盆栽。

  “郭寺卿,下官奉褚尚书命,前来领辽东的奏报。”

  郭骆驼从一旁的书架上拿下一卷书,道:“辽东的耕种奏报都在这里了。”

  王九思躬身行礼,接过奏报,这才离开。

  走出司农寺的时候,王九思心里还想着,郭骆驼如今依旧是司农寺卿,就已位列凌烟阁。

  陛下是想让朝臣知道,能否位列凌烟阁与官位无关。

  即便是一个寺卿也能够位列凌烟阁,只要你的功劳足够大。

  都说现在这个朝堂是很公平的,这也是一个十分难得的朝堂,或许将来位末的小官也能够位列凌烟阁。

  这才会有这么多人为了李唐社稷,前仆后继,不论出身,官位高低。

  这卷奏报是打开的,并没有用封蜡封存。

  王九思打开卷宗瞧了一眼,看着上方的各种记录,看到了辽东的稻米一年收成,四亩田可以产出一石五的粮食,而司农寺在辽东开辟了近八千万亩田地。

  看到这个数目,王九思愣在原地,他惊诧辽东的田亩数量,按照自己的理解,辽东是黑土地,而且属于高寒地带。

  辽东不知什么时候,成了中原的粮仓?

  难怪郭骆驼可以位列凌烟阁。

  这是何等的功绩啊。

  王九思回头看向司农寺,又看到了郭骆驼有些佝偻的背影,再一次作揖行礼,快步跑向了民部。

  走到民部的门口,王九思又听到了官吏们的议论。

  听着从官邸内传来的沉闷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