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第四百四十七章 相聚西州(2/3)

先提出来,陛下可以再定的。”

  张士贵还在喝着茶。

  李奉诫再道:“陛下亲口所言,我们的陛下向来是言出必行的。”

  张士贵拿起茶碗,没有当即饮下而是抿嘴,鼻孔出气,道:“老夫回去就告老了。”

  “啊……”李奉诫走上前劝道:“张伯伯,看一眼吧。”

  张士贵还是摇头。

  “张伯伯,陛下为伯伯加勋上柱国,赐新野县开国公。”

  张士贵神色了然道:“即便如此,老夫也要告老。”

  李奉诫坐下来,苦恼地灌着茶水,该说的都说了,军中这些老将军真是年纪越大,脾气越怪,越来越难对付了。

  干脆让朝中那些大臣去头疼,他李奉诫该说的话也都说了。

  梁建方与薛仁贵命人将葱岭带来的人口安居在西域,让他们劳作。

  这些人口刚到西域还有些不适应,可也由不得他们不适应,西域太需要劳动力,这些人口正好补足了西域人口不足的短板,而这些人都归安西都护府管。

  再者说安西都护府还要大力开垦天山以及伊犁河两岸,种更多的棉花。

  狄仁杰,李治,李慎,裴炎看着痛哭流涕的张柬之。

  “晋王!纪王啊……”张柬之捂脸痛哭道:“你们总算回来了,从秋天到现在,我在安西都护府日思夜想。”

  李治扒拉开他的手道:“要哭到别处哭,如此男儿哭成这样,真是丢人。”

  狄仁杰也推开了张柬之,道:“我们在战场都没哭,你哭什么!”李慎点头,“对,柬之要是去了葱岭战场,恐怕站都站不稳了。”

  张柬之抹了抹眼泪,忽然大声道:“将来,我也要手拿长弓,纵马疆场,为社稷!为大唐杀敌。”

  李治冷哼一声。

  李慎一脸怜悯地摇头。

  新任安西都护府的都护李义琰带着一卷文书而来,行礼道:“晋王,纪王,有旨意,还有书信。”

  李慎先拿过几卷书信,打开看着有姐姐的,还有母妃的,一边看着又拿出几卷,道:“这是皇姐与父皇给皇兄的。”

  李治拿过几卷书信,还在看着旨意。

  李慎拿着母妃与姐姐的书信,坐在一旁独自看着。

  “这是给狄参军与裴参军的书信。”

  几个少年人各自坐在一旁,看着各自的书信。

  狄仁杰看到了父母的书信。

  唯独张柬之没有书信,他本就一直在安西都护府,没有去战场,便问道:“仁杰,你家中的书信说什么了。”

  他像是没话找话,又没事找事地问了一句。

  狄仁杰道:“家父说我已到了赐字的年纪,往后叫我怀英。”

  “怀英?狄怀英?”张柬之重复着,似乎在想这个名字好不好。

  裴炎也看罢家书,起声道:“晋王,朝中的旨意如何说?”

  李治依旧看着家书,将旨意递给他,自顾自依旧看着书信。

  裴炎拿过文书,看着上面的内容,道:“即刻去朝中任职?”

  “任职?任什么职?”张柬之道:“我们不是要在西域支教两年吗?才过去一年。”

  裴炎道:“我们有军功,不用留在这里支教了,直接去朝中任职。”

  “啊!”张柬之夺过文书,瞪大眼睛看着,念道:“狄仁杰任京兆府书令身兼大理寺狱丞,裴炎任兵部郎中……”

  念完朝中的文书,张柬之捂着心口,神色痛苦道:“怎会……”

  李慎拍了拍他的肩膀,道:“柬之,我们要回长安了,你在西域多留一年,一年后我们在长安相聚。”

  “不!”张柬之大喊道。

  李治冷笑道:“你当时与我们一起去葱岭,说不定也立下军功了。”

  裴炎的官职提拔得很快,科举时狄仁杰才是进士。

  狄仁杰与裴炎如此年轻,将来说不定能位列尚书。

  李治道:“或许皇兄是想让仁杰执掌京兆府。”

  李慎不解道:“那为何还要给了大理寺的官职?”

  这一点李治也想不通,但这是朝中草拟的,正式的旨意还未下达,此事还有待商榷。

  可不论怎么说,科举及第的众多人中,狄仁杰与裴炎是最快得到官位的,不到二十岁的年纪,就已如此,这两人将来当真不简单。

  李治又看向还在痛心疾首的张柬之,如此一比倒是与他拉开很远,人生高度差太多了。

  张柬之还在痛苦地哀嚎着。

  李慎劝道:“万一你以后立下大功,说不定也能当个将军,我们也能理解,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