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章 寒山寺往事(2/3)
从一些年迈的老僧口中得知,十余年间,这个少年僧人几度辗转各处寺庙,他从一些来寺庙的客人手中借书,而那些客人多数都是王谢公卿之流。
之后,这个少年僧人换下了僧袍,留了长发,前往了长安,之后就再也没有回来过。
当这个少年僧人再来扬州,到了江都,又来了苏州,他已换了一副模样。
那时候的小僧成了御史上官仪,成了朝中的重臣。
因清查田亩的事,下令在寒山寺后斩首犯人的也是上官仪。
再之后听闻上官仪去了乌衣巷,又杀了很多人,抓了很多人。
当年乌衣巷的王谢之流借书给上官仪看,可现在上官仪向他们挥起了屠刀。
他们的善举却成了多年之后的刀刃。
玄奘摇头道:“如果他们本就为恶,他们早晚会自尝恶果,这不是上官仪忘恩负义,是他奉命行事,除恶本就是御史的职责。”
王福畤道:“如今的御史太厉害了,有的御史能够察言观色,判断对方是否说谎,还有的御史能够抽丝剥茧地查案,甚至有些御史能以一敌十。”
杨德裔感慨道:“只是这件事发生在上官仪身上,令人何其兴叹呐。”
在寒山寺,玄奘听到了一件鲜有人知的往事,也不知道上官仪杀了那些人后……他是何感想,恩情与善恶总是难以分辨。
在这里,玄奘又听到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遥远的以前,第一次听到这个故事时,总是令人伤感,在听这个故事时觉得世道不公,若再细想会觉得这世道苍茫之下,还有多少这样的人。
接下来的时日,玄奘去见了寒山子的墓碑,见王勃与杨炯颇有天赋,便在此处教导两个孩子。
到了四月时,玄奘要再一次启程前往灵隐寺,他在枫桥上送别了王勃与杨炯。
当玄奘从苏州离开,途经扬州时又听闻了一件事,刑部尚书刘德威过世了。
许多扬州的农户去送别刘德威。
玄奘站在路边,人群齐齐穿着孝服。
刘德威在扬州的治理结束了,他来扬州之时就不打算再回去了,待扬州平定之后,他也终于长辞人世。
玄奘向人群行礼,低声念了一声佛号。
当一路来到了江都,玄奘在这里见到了一队御史。
“老师,来了一个僧人。”一个少年人忙道。
玄奘带着温和的笑容走上前,道:“在下玄奘。”
站在这个少年身边的男子转身,道:“江南巡查御史,李义府。”
玄奘神色了然,道:“原来当面就是名震江南的御史。”
站在李义府身边的骆宾王道:“那你知道名震山东的吴王殿下吗?”
“听说了。”
李义府道:“不要失了礼数。”
闻言,骆宾王稍稍行礼。
玄奘走上前,看到了一旁的墓碑,这个墓碑上就有梁祝两字,“这个故事很动人。”
李义府道:“有些人只知道这个故事悲凉,却不知道这个故事的背后有多么地残酷。”
玄奘道:“御史也是残酷的。”
“御史不残酷,人心就会变。”
玄奘道:“梁祝被葬在何处?”
李义府摇头道:“没人知道梁祝在何处,上官仪与我寻遍了江南也找不到他们,此后上官仪在江都祭拜他父亲时,顺手在这里立碑。”
“是因当年的江都之变?”
李义府一路走着解释道:“江都之变发生的时候上官仪还年少,那时候他藏匿了起来,躲避着宇文化及的追杀,这些事他从来只说只言片语,他的过去我也不清楚。”
玄奘道:“我听说过。”
“看来大师见多识广,倒是下官陋见。”
“其实知道以前事的人也不多了,都是一些传闻而已,当年的人都过世了。”玄奘走到江边看着一处忙碌的江岸,道:“当年宇文化及就是在那里杀人的吗?”
李义府摇头道:“不是。”
骆宾王道:“你问这些做什么?”
玄奘道:“我与陛下有约定,陛下帮我保存那些经书,让我多看看这人世间。”
“难怪你见多识广。”骆宾王又问道:“你去过长安吗?”
“我从天竺归长安,从长安离开又来到了这里。”
骆宾王算着时日,道:“那你走得真慢,从洛阳下扬州顺流而来,最多十日。”
玄奘道:“贫僧是走来的。”
骆宾王惊疑问道:“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