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第四百二十九章 朝堂的五脏六腑(2/3)

也都是一些平常的琐事。

  松赞干布很好奇养生,又问道:“养生是什么?”

  “你就需要养生,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来改善自身,你从三十岁开始养生,说不定能够活到七十岁。”

  “哈哈!”松赞干布忽然一笑,道:“若我真的能活到七十岁,那就能见到吐蕃重新兴盛的一天。”

  七十年是什么概念,可以看到三代人从儿童成长到少年,吐蕃要重新兴盛需要三代人。

  “朕希望吐蕃不用七十年就能够兴盛。”李承乾换了一个坐姿,转而又蹙眉道:“你若将那些吐蕃大臣的治理之权收回,将他们的权力交给大唐的官吏,吐蕃的兴盛或许不用等七十年。”

  言至此处,李承乾面带笑容,“唐人更擅长治理。”

  松赞干布抬头看着晴朗的天空,“若我与天可汗真的能够活到七十岁,待那一年到了,我就将吐蕃大臣的治理之权交给天可汗。”

  “你若自尽该如何是好?”

  “绝不自尽。”

  “那要是不好好治病又该如何?”

  “我是吐蕃的赞普,还请天可汗相信我。”

  “好。”李承乾拿着茶杯与他的新茶杯碰了碰,道:“那就从今年开始算,我们还有四十年,若四十年后你还活着,吐蕃的社稷就交给大唐。”

  松赞干布道:“好!就此约定。”

  李承乾站起身,整了整衣襟离开这里。

  上官庭芝与颜勤礼连忙跟上脚步。

  “你们两人甘愿领罚?”

  “臣甘愿领罚。”

  两人齐声道。

  “好,你们两人各自留任一年不得升迁,京兆府与大理寺其余官吏各自写好陈述,阐述自己的职责疏忽。”

  “喏。”

  “这一次暂且轻责,若有再犯……”

  “臣愿脱去官身。”

  “倒也不至于。”

  送别陛下之后,两人都是松了一口气,这一次没有重罚,陛下果然圣明,防不胜防的事太多了,往后还要加紧巡查。

  安静的曲江池边,李世民正要离开,吩咐道:“你们若是钓不到鱼,今天谁也不能离开这里。”

  几个内侍忙点头,手握鱼竿不敢放松。

  朝中并没有参与吐蕃的内部斗争,这是陛下答应松赞干布的,并且一切交由吐蕃人自决。

  自从唐蕃之交建立之后,也就没有人再去吐蕃的宅院前叫板了。

  可吐蕃人依旧在长安不受欢迎。

  余下的日子里,松赞干布听从了天可汗的建议,时常会出门走走,直到这一天乾庆四年的第一场大朝会。

  松赞干布来太极殿向天可汗道贺。

  随之而来的还有突厥的阿史那社尔,新罗使者,蒙舍诏使者,回鹘使者,还有从西域而来的僧人。

  在这场朝会上,李承乾让人念诵了旨意,封阿史那社尔为突厥大可汗。

  也在这一年东海道行军大总管金春秋向天可汗递交了国书,新罗王室已退位

  皇帝封金春秋为新罗王,继续执掌新罗与东海道,至于东海道在那里没有一个明确的疆域,大概就是新罗以东的所有地界就是大唐的东海道。

  阿史那社尔带着自己的子嗣而来,向天可汗表达了自己的忠心,并且终此一生听从天可汗号令,自愿请命将子嗣留在长安。

  新罗使者愿意为大唐继续征战。

  蒙舍诏愿南下征讨,要一统南方,天可汗赐国号南诏。

  在皇城外,一队队的官吏离开长安,去各地宣读皇帝的旨意,并且崇文馆又有一批学子离开,这一次大唐派往吐蕃与天竺支教的夫子有一千人。

  这是前所未有的规模。

  一道接着一道旨意,在朱雀门前,由礼部的官吏念诵着,人们皆是侧耳听着。

  并且皇帝下旨,往后数年大唐坚持勤俭作风,如今的大唐依旧不够富裕,设立洛阳与关中为核心的大型城乡,各县建设皆须上报京兆府。

  一个内侍刚念完旨意,又有一个太监快步而来,继续大声地念诵旨意,未来五年,中原以河北辽东为重心发展耕种,营建粮仓,凡有未卖出粮食,皆由民部与司农寺收纳买下。

  朱雀门前,一直有人在议论着,大家都在听着旨意中的意思,陛下是希望河北与辽东大力开展垦荒耕种,不要担心粮食卖不出去,一切由户部兜底?

  朝中要买多少粮食,将这些粮食全部储备起来,这需要多少银钱?

  当年河北的田地与户籍被重新均分之后,这两年的粮食确实多了起来,而且一度稳住了关中与洛阳的粮食价格。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