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第二十九章 培养一个良心(2/3)

>  “嗯?”李承乾恍然回神,差点就忘了,这才将挂在肩膀上的背篓放下,笑道:“孙神医先住在这里,改天再来拜访。”

  闻言,孙思邈宽慰抚须道:“太子殿下能说话算话,贫道很是欣慰。”

  临走前,李承乾又看向护送孙神医而来这个男子,问道:“怎么称呼?”

  “小人魏昶,见过殿下。”

  “魏昶?”李承乾迟疑了片刻,记下这个名字,笑道:“以后你就护卫在孙神医身边,吃穿住行都由杜府安排,可好?”

  魏昶连忙作揖道:“喏。”

  “像你这样的不良人在长安有多少?”

  “回殿下,还有三十余人。”

  “嗯。”

  李承乾没再多言,而是揣着手一脸心事很重地走出府邸。

  在回东宫的路上,宁儿小声道:“杜荷办事还是让殿下不满意。”

  李承乾摇头道:“不是的,孤本以为他会是一个聪明人。”

  宁儿脚步跟在殿下身后,道:“谁知他连这点事办不好。”

  “不论是收买,威逼利诱,或者是栽赃也罢,他一个国公之后想要对付一个县丞应该是不难的,心性纯良之人也是有优势的,至少他会是大唐制造业的良心。”

  “殿下考虑深远,奴婢明白了。”

  生活不会尽是糟心事,生活也不会全然一帆风顺,就像是造纸事业。

  纸张是个好东西,在大唐纸张稀缺的当下,就算是手里有存货那也是一笔财富,属于你不卖就不会亏的那种。

  如果杜荷能够扩大规模,自然是越多越好。

  不顺的是地方官吏的阻挠。

  所以说了解基层百姓工作的重要性永远是排在首位的,是排在任何发展事业基础的首要前提。

  翌日,早朝结束之后,李承乾便接见了于志宁。

  东宫两位属官平日里很忙,于志宁这些天也是神龙见首不见尾的,难得见他来一次东宫。

  这人对东宫储君的事还是上心的,不然也不会因赵节的事百忙之中还要让人带奏章来劝说。

  坐在崇文殿内,李承乾啧舌道:“许久没见徐长史了。”

  于志宁解释道:“徐长史说是要给殿下准备茶叶,就出了一趟远门。”

  李承乾摇头叹道:“孤不过是让他安排而已,不至于亲自去。”

  “给殿下的茶叶自然要精挑细选,他需要亲自走一趟。”

  “于詹事,往后这种事千万不要做了,该买就买,不用开特例。”李承乾摆了摆衣袖,端坐着道:“这样吧,孤让人送一些钱过去。”

  “殿下,徐长史不会收的。”

  “想必他一定会推辞,这也无妨,为回报他,孤可以让他的女儿入国子监进学,与孤的弟弟妹妹们一起上课。”

  于志宁欲言又止,殿下这一惦记,就从去年的冬天到了现在的春天。

  至今还在打别人家女儿的主意。

  李承乾又道:“于詹事,有件事要你帮忙。”

  “殿下请讲。”

  “杜荷家要在泾阳开设一个作坊,泾阳县的县丞一直拦着不答应,需要门下省给批文,他是孤的好友,不知能否请门下省给个方便,给泾阳批文。”

  见于志宁神色犯难。

  李承乾继续道:“放心,杜荷开设作坊不会做坏事,也一定会尽可能造福一地县民,脱贫致富。”

  “脱贫致富?”

  “嗯,不好吗?”

  于志宁越来越想不懂这个太子心里究竟在想什么,再一想也不是什么荒唐的事,抬眼一看天色也不早了,作揖道:“下官这就走一趟门下省。”

  “麻烦了。”

  等人离开,李承乾捧着一卷书,一边看着一边走回东宫,这是李丽质所写的生产关系阅读总结,她将生产关系比作人际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决定了每个人在生产环节中的地位。

  就像是皇帝与臣子比较,皇帝掌握着绝对高的生产工具所有制。

  李丽质对文章的理解倒是不错,可忽视了很多现实意义,也没有结合当下的时代环境来论述。

  太以偏概全了。

  李承乾走入闹腾的东宫前殿,穿过前殿又走向寝殿。

  等了一天也没见于志宁给回话,黄昏时分小福从立政殿回来的时候带来一个消息,说是于志宁在门下省与门下省侍御史褚遂良起了争执。

  于是,又过了三天,原本的泾阳县丞被吏部的一纸公文调任去了洛阳。

  而之后又有一纸公文,一个叫许敬宗的人成了新任的泾阳县丞。

  明知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