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第三百六十七章 新设(2/3)

样,征战四方。”说罢他摆出了一个放箭的姿势,口中还,“咻”一声。

  “孩儿还想拜卫公为师。”

  苏婉又道:“你连字都认不全,还想学兵法?”

  小於菟颇为认真道:“那孩儿识字之后,能学兵法了吗?”

  苏婉又道:“听你爹爹的。”

  内侍拿着奏章脚步匆匆而来,道:“太子殿下,赵国公的奏章,褚侍郎与许侍郎议了半日,这才有了结果。”

  李承乾的手中还提着风筝线,道:“放在边上。”

  “哎。”

  内侍看着正在玩乐的一家人,也不由自主的笑容。

  向来足智多谋的小於菟,自然是不愿意放风筝,他与爹娘交代了一声之后,便要去找明达姑姑玩。

  小於菟大步走到正在修建的皇城中,身后还跟着两个内侍太监。

  现在的明达姑姑在太史监,整个太史监平日里也只有姑姑一个人。

  还未走到太史监,一边走一边思考着学兵法的小於菟迎面撞到了一个人。

  他抬眼一看,惊喜道:“舅爷!”

  长孙无忌稍稍行礼道:“殿下。”

  小於菟笑道:“舅爷会兵法吗?”

  长孙无忌道:“会一些。”

  原本要去太史监的小於菟当即改变了主意,跟上了舅爷的脚步,走在皇城中,一路来到了中书省。此刻中书省内,有不少官吏在忙碌。

  小於菟那明亮的眼睛用力眨了眨,惊叹于这里堆积成一摞摞的书卷。

  长孙无忌走入中书省,便在上座坐下,准备处理今天的国事。

  一众官吏看到这位皇孙也纷纷行礼,小於菟坐在了舅爷身边,目光看着桌上的文书,颇为吃惊。

  他抬头问道:“舅爷,大唐的国事都是在这里处置的吗?”

  长孙无忌笑着点头,说话间就批复了一份文书,又道:“当年太子殿下就是坐在这里学政观政,三五日间太子殿下就能处置别人需要忙一个月的政务。”

  “家父当真这般厉害?”小於菟迟疑道:“难怪我天赋异禀。”

  长孙无忌接着道:“不过学政观政是一件很枯燥且耗费心神的事。”

  小於菟拿起一卷厚厚的卷宗,入眼看到的是许多文字,他又眨了眨眼,道:“舅爷,这上面写着的是什么?”

  长孙无忌看了一眼解释道:“这是新罗送来的国书,说是在东海的倭人派来使者,他们渡海来到大唐,是新罗使者金春秋举荐的。”

  小於菟掰着手指数着,“高句丽人,突厥人,西域人,吐蕃人,南诏人,倭人……”

  长孙无忌感到欣慰,看来东宫平日里一定有悉心教导的。

  “当年太子殿下在这里学政一学就是一整天,时常问老夫政事,在参知政事之余,还要治理关中,如此十余年。”

  小於菟道:“家父如此勤勉,於菟定效仿之。”

  长孙无忌点头,没再理会他,继续处理着今天的国事。

  少顷,再侧目看去,见到这位皇孙不知道何时,已趴在一堆文书上睡着了,口水还流淌着。

  长孙无忌摇头一笑。

  睡了一觉醒来的时候,也不知是时辰了,外面还是阳光明媚,小於菟揉了揉眼道:“舅爷?”

  长孙无忌又是点头。

  他挠了挠有些乱糟糟的头发,用袖子擦了擦口水,目光呆滞地坐在一堆卷宗上。

  皇孙像是睡醒了,又像是没睡醒。

  好一会儿之后,他终于站了起来,痛快地伸了一个懒腰,而后大步离开。

  本来在议京兆府改制后,长孙无忌的心情很不好,因为这件事又一次因京兆府不想让权,故而作罢。

  对此,长孙无忌对东宫太子放任许敬宗的行为是有些不满的。

  但今天看到了皇孙,此刻的心情却格外的好。

  五岁的小於菟每天都很忙,每天早晨都要听四贤讲课,午后用了饭才能有一些自己的时间,这段时间他可以自由玩闹,只要不闯祸。

  到了夜里,小於菟就要学写字,这大概就是他一天的全部生活,偶尔能够放假玩一整天。

  夜里,李承乾看着舅舅书写的奏疏,这是今天许敬宗与褚遂良在乾阳殿的议事结果。

  还要按照这份议论结果,书写着往后的规划。

  小於菟与小灵鹊一左一右的坐在爹爹身边,也提着笔,照着欧阳询的字帖学写字。

  四四方方的正楷字,在儿女手中写得歪七扭八。

  父,子,女儿三人坐在一张长长的桌边,各自手中提着笔正在书写着。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