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第三百五十五章 皇后的家书(2/3)

  太子殿下要将这些煤矿全部归入朝中管制,并且利用挖煤的劳动力来制造安居的环境。

  大抵上,就是将人们聚集在一起,让壮劳力出卖力气挖煤获得报酬,并且在煤矿地外设立民居,建设书舍,开始支教。

  如此一来,人口重新聚集了起来,以前隐户重新恢复户籍之后,也就不会再次成为流民。

  一个章程大致有了,长孙无忌便去安排文书。

  当风雪停歇的时候,李承乾带着李治与李慎走在洛水河边,三兄弟准备钓鱼。

  李治道:“皇兄,姐对舅舅很不满。”

  “嗯,知道。”

  李慎劝道:“晋王兄不要说得这么大声。”

  他劝着又看向护卫在一旁的柴哲威。

  柴哲威背过身不再看这边。

  治理河北的事上,舅舅确实办得不够出色,谁让舅舅一直都是维稳一派,他一直在避免出现更大的变动。

  丽质对这位舅舅的不满不是一天两天了。

  舅舅的能力可圈可点。

  就算能力再差,河北的事依旧要交给舅舅去办。

  因舅舅年少时是父皇的布衣之交,又是母后的兄长,他是对李唐最忠心的人。

  如此人物,在朝中身居要职,也只能多多依仗舅舅。

  兄弟三人将鱼竿放入河中,安静了良久。

  天空是蔚蓝的,见不到什么云彩,但也感受不到什么暖意,天气依旧寒冷。

  李承乾提着鱼竿,坐在河堤边。

  “太子殿下,蜂窝煤送来了。”

  李承乾扭头看去。

  李慎也侧目望去,道:“咦?这不是小福用来烧菜的煤吗?”

  “嗯,往后这就是河北各地要生产的煤。”

  李慎又道:“弟弟帮小福嗮过蜂窝煤,要用盘子将煤压成这样,很辛苦的,特别累。”大唐的蜂窝煤是用黄泥与煤,还有炭粉制成,在未来这会是创造许多就业位置与赋税的重要资源。

  其实关中也有煤矿的,现在关中的煤矿不打算动。

  并且在以后,是不是要大规模开采,还是说要维稳发展,还两说。

  是现在要节约开采,还是为了人们更好的生活大规模的开采,这多半会在朝中会成为一个十分漫长的议题。

  “太子殿下,御史李义府奏报。”

  李承乾让人将奏报拿来,看着他在博州的进展。

  李治道:“皇兄,治打算再去博州。”

  “什么时候动身?”

  “明天就去。”

  “不在洛阳过元宵了?”

  李治本就没兴致钓鱼,他将鱼竿放在地上,起身道:“若博州的诸事不平,弟弟在洛阳也难以心安。”

  李慎看着远方不语。

  李承乾道:“去吧。”

  “谢皇兄。”

  “母后给你们准备了新衣裳,至少穿着新衣裳去。”

  闻言,李治心头一热,重重点头。

  看了李义府的奏报,李承乾也没兴致继续钓鱼了,他在奏报上说得并不多,好在案子有了头绪。

  可李义府顾及对方反扑,除了在奏章上所写的内容,没有对任何人再说过这些事,他打算暗中继续调查,争取一网打尽。

  翌日,李治与李慎穿着一身新衣裳又离开了洛阳。

  谷那律又一次送来了书卷,这一次他让步很多,在书卷中增加很多关于社稷的话语。

  这位老先生希望教化世人,希望人们能够恢复礼法。

  同时,李承乾不得不让老先生在书中增加一些保护国家,为国为社稷言语。

  倒不指望这卷书能让多少人为社稷挥洒热血,只希望人们心中更加坚定保卫家国的信念。

  这卷书与世家的理念是相互冲突的,可以说是针锋相对的。

  以世家为核心,与宗族与个人利益为主的理念不同,这卷书更注重国与社稷,以及个人命运与社稷之间的关系。

  至此就算是成书了,李承乾将这卷书交给了苏婉,让她交给武功县士族抄录,并且先在关中传播,让泾阳的造纸作坊开始印书。

  苏婉问道:“殿下,这卷书加上老先生的名吗?”

  李承乾颔首道:“要加。”

  “嗯,妾身这就给家中书信。”

  太子的政令送出皇宫,送到了崇文馆,封谷那律老先生为谏议大夫,参议朝政,兼领崇文馆,弘文馆,四方馆,赐万钱。

  而谷那律老先生的这卷书,赐名贞观书。

  辽水以东,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