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第三百二十一章 太子与老师(2/3)

关中,想要进入作坊劳作,就需要有户籍,没有户籍的是不能进入作坊劳作的,并且各县官府还会定期查问。

  如此一来赋税与人口户籍问题就能得到很好地缓解。

  现在的长安与洛阳就是一个巨大的财富吸收器,不断吸收着西域与中原各地的财富,一车车的货物都被换作了钱,进入各个作坊,而各个作坊缴纳了税之后,就成了朝中的钱财。

  并且还在不停地吸收劳动力,这种虹吸效应,会让关中与洛阳短时间内吸收巨量的资源。

  李丽质的资源论就不得不重视了,要生产就必须掌握资源,如矿产与木料,甚至是茶山与盐矿,或者是蚕桑。

  问题又回到了生产工具与生产资料上,一个巨大且老大难的问题。

  马周要提高洛阳的市税,他觉得现在洛阳的市税实在是太低了,他想要将市税上涨到四成。

  李承乾作了批注,将收税往生产的前端靠拢,并且以价格来定税,与货物无关。

  本质上马周的问题并不是收缴税多少的问题,而是市税均寡的问题。

  可以在洛阳进行试点,但在尝试的过程中需要把控好分寸,该多的要多,该少也尽量不要给乡民的生活造成负担。

  贞观十六年,入秋之后,关中的粮食价格不降反涨,涨到了斗米十钱。

  当早晨的浓雾散去之后,李承乾与老师走到长安城几里地外的一条河边,这条河是浐水,边上就是新丰县。

  新丰县有一种酒水,就是名满天下的新丰酒。

  新丰县是当年汉高祖刘邦兴修的一座城,以前叫作新丰城,是为当初汉高祖怀念沛县家乡所建成的。

  时代几次变迁之后,这里就成了一个县。

  虽不知当年的汉高祖刘邦有没有喝过新丰酒,是不是也真爱喝那新丰酒。

  只是在后来的史书上,如李白那样的人,酷爱新丰酒。

  走在新丰县外,就能见到一车车的坛子被送入县内。

  李承乾道:“郑公病重了,但却没有再提及东征的事,老师觉得东征必要吗?”

  房玄龄道:“是觉得若是郑公在,肯定会反对陛下东征?”

  “老师以为呢?”

  “嗯……臣也会反对陛下东征。”

  李承乾揣着手望向远方,看着田地里还有一群孩子正在捡着麦秆,又道:“若父皇执意要东征,老师还会阻止吗?”

  “殿下,贞观四年唐军征战突厥,贞观十年唐军才平定了吐谷浑之乱,之后贞观十三年高昌一战才打完,接着吐蕃兵犯松州,再后来就是天山一战与如今的漠北一战。”

  老师没有直接回话,而是说了自贞观一朝到如今十六年间,发动的种种战争。

  大唐的皇帝是好战的,大唐的将领也都是好战的,东征西讨,耗费的人力物力可想而知。

  李承乾走在官道边,官道的一侧就是关中平原特有的田地,一眼看去田野直到视野尽头。

  “若不是当初松州一战结束得迅速,恐怕父皇与朝臣都会答应和亲的吧。”

  李承乾言罢,继续走着,老师也没有回答。

  其实松赞干布的时机选得很好,他也是有实力的,吸纳了吐谷浑的残存牧民联合了吐蕃周边众多部族,要是松州没守住,要是那一战没赢,恐怕大唐与吐蕃已成了姻亲。

  打都打了,青海也成了唐军屯田地,现在说这些没有意义。

  房玄龄道:“殿下,如今这天下人都渴求安宁。”

  “如果东征高句丽的代价并不大,只需要一队千人的兵马就可以征讨下来,朝中还会这般阻挠吗?”

  看到老师犹豫的表情,李承乾抬首道:“至今记得,温彦博老先生在离开人世之前,还在念想着辽东,一千人拿下高句丽……孤是不是太过痴心妄想了。”

  房玄龄依旧沉默。

  “也许吧,当年杨广为了征讨高句丽几乎掏空了中原,也是前隋轰然倒塌的原因,大唐立足中原不过二十余年,再提这件事一定会有很多人阻挠。”

  “其实臣明白陛下的心意。”

  老师终于开口了,李承乾放慢脚步听着。

  四周的护卫站在一旁,四周五十步之内不得有人靠近,这条官道的一半都被护卫占据。

  此刻站在官道上的是大唐最负盛名的房相与太子。

  房玄龄道:“其实陛下大可以不去理会辽东的,但有些事皇帝做了若是成功了,收回了当年留在辽东的尸骨,李唐的根基也就稳固了人心也就安定了,但若失败了恐不堪设想。”

  “身为臣子,明知如今天下依旧人口凋敝,需要休养生息,需要蓄养国力,劝谏皇帝做正确的是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