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第三百一十九章 归来的皇帝(2/3)

意送来了长安,首先是要将流放的犯人送去西域,充实边关。

  令人感到满意的是,现在的大唐边关已扩张到了天山道安西都护府一线。

  本来今天的早朝是在科举与耕地,还有漠北战事之后的治理问题,大抵上都是话题为主的。

  除了正常的政事,御史台的人还说有人提议复立高昌。

  这个想法当即就被驳回,难得的是这一次站出来驳回这个意见的人是张玄素,他大声道:“既已建设安西都护府,何须再复立高昌国。”

  其实这个提出复立高昌是朝中维稳一派的老臣,他们多数都是各地出身的老臣,并以兵部侍郎崔墩礼为首,为了减少朝中建设都护府的开支。

  让西域再一次恢复西域人大军,如此一来只要西域臣服大唐,西域人自然会维稳西域诸国。

  朝中老旧的想法依旧存在,这也是无可避免的,谁都想要用最轻巧的办法来解决沉重的负担,并且以他们自己在史书上的认知,或者是前人的经验。

  李承乾道:“崔侍郎不用担心朝中开支。”

  崔墩礼行礼回到了朝班。

  褚遂良手执笏板,走出朝班禀报道:“殿下,辽东传来急报,高句丽内部出现了内乱,高句丽王被杀,陛下命张俭派人查问。”

  朝堂上有人开始议论了起来,李承乾颔首道:“鸿胪寺派人再去打探消息。”

  “喏。”褚遂良回到了朝班。

  高句丽距离长安还是太远,众人不在意高句丽的内乱,但在意陛下对高句丽的看法,眼下众人纷纷猜疑,甚至有人以为陛下就是要东征了。

  为此朝堂上又争吵了起来,意料之中的是今天的早朝,又在众人的吵架中结束了。

  李承乾离开太极殿的时候,众人还在争论着是否要支持陛下东征高句丽。

  午时之后,今年的科举就要开始了。

  李承乾与老师,舅舅三人在东宫用了饭食。

  期间小於菟时而出现,时而又离开,这孩子最近很活泼,两岁大的他长得很快,他也就吃饭的时候能够安静一些。

  饭后,李承乾与老师,还有舅舅站在承天门的城墙上,看着远处朱雀门下,正在考试的一众学子。

  今年参加科举的人报名的有上万人,正式参加科举的有九千余人。

  李承乾道:“有人说大唐立国二十余年,将科举兴盛到这种地步,已是很了不得。”

  房玄龄稍稍点头。

  长孙无忌低声道:“殿下,有人担心朝中频繁科举会导致朝中冗官严重。”

  李承乾摇头道:“舅舅,孤不这么认为,大唐从战乱中立足,正是需要官吏的时候,不管是从派往地方或者是治理边疆,现在的朝堂太需要人手了。”

  这场科举要持续半个月,今年科举的参与编写的试题的考官也与以往一样,需要软禁到科举揭榜的那天。

  因这一次科举,吏部对朝中官吏的调动还有安排,舅舅便先行离开了。

  房玄龄才开口道:“听闻太子殿下与苏亶,鲜有走动?”

  李承乾道:“每年过节有所走动,平日里孤与他们家走得并不近。”

  “嗯,身为储君疏远外戚是应该的,但处置了李元祥与李元婴之后,殿下是需要安抚人心的。”

  李承乾道:“多谢老师提醒。”

  房玄龄又道:“这件事不用殿下出面,让宗室的人去武功苏氏走动,期间安抚就好。”

  一边走在城墙上,李承乾揣着手道:“谢老师提醒。”

  今天的科举考试一直进行到黄昏时分,如果天气好的话,中间没有雨水,今年的科举半月内可以结束。

  倘若是遇到雨天就要延后了。

  科举与人口迁入成为了关中人口流动的主要动力,每一次科举结束不管是及第还是落榜,都会有一部分人口留下来,现在能留下来的人越来越多了。

  李承乾送着老师走到承天门下,又对殿前的侍卫吩咐道:“将这交给稚奴。”

  侍卫双手接过游标卡尺,“喏。”

  稚奴去见了杜荷,足可见他的心思。

  杜荷也不是当年,现在他行事很谨慎,因此不会轻易点头,就算是在经营上,他也不会轻易地许诺。

  稚奴与他说的那些话,他都一五一十地告知了东宫。

  弟弟的事业总是要支持的,但需要脚踏实地一步步来,突然去找杜荷,希望能够得到杜荷的帮助,不指望他能够做出多大的成就,不如先给他一把尺子。

  一直到黄昏时分,今天的科举结束了。

  李慎忙碌地搬着一堆的木料,李治则是用着手中的这把新尺子,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