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第二百三十四章 清闲的人(2/3)

当真是怎么说的?”

  “现在就去吧,政务繁重,要是耽误了……”

  “殿下吩咐,自不敢耽误。”褚遂良提了提衣襟道:“下官这就去。”

  于志宁跟着他走到门前,迎面又撞见了张玄素。

  见到褚遂良昂首大步朝着朱雀门走去,见人也不打招呼,张玄素皱眉道:“他怎么了?”

  于志宁解释道:“太子有安排。”

  人到中年的张玄素冷哼道:“是被太子殿下器重了?”

  于志宁感慨一笑,“多半是吧。”

  “一时得志,便得意忘形,褚遂良这厮不堪大用。”

  于志宁询问道:“准备去洛阳赴任了?”

  张玄素郑重点头,“明日就去赴任,还想找褚侍郎饮酒,罢了,罢了。”

  于志宁颇为理解,神色略带惋惜道:“下官家里还有些藏酒。”

  “甚好。”张玄素拉住他的手腕,着急道:“速速去你府上,老夫此行赴任,不知何时才能再回来。”

  于前隋大业年间入仕的张玄素年有四十,是朝中为人较为豪爽的文官,但也是一个固执的。

  当年张玄素一直以隋臣自居,为人忠直,隋末乱世时窦建德几次劝他投效,这人也屡不受封。

  再后来窦建德兵败,此后张玄素也就投效了当年的秦王,也就是现在的陛下。

  这个过程其实并不顺利的,那时候的秦王善待前隋重臣,尊敬这样的名士,并且始终如一。

  于志宁讪讪一笑,领着他道:“明日就要赴任,今晚切莫宿醉了。”张玄素神色严肃地点头。

  翌日,天刚亮的时候,张玄素顶着宿醉又昏沉的脑袋匆匆坐上了车驾,前往洛阳赴任。

  而在今天的早朝上,神色萎靡的还有褚遂良,他是一晚没睡,一直在处理各县的文书,站在朝堂上,没了往日的神采奕奕,死鱼一般的双眼目视前方。

  直到太子殿下走入大殿,褚遂良的目光有了些许亮光,目光跟随着太子殿下移动。

  今天的早朝有许多事要说,一来是陕州的水患,二来是长安城的修缮事宜,还有支教的准备工作。

  下了早朝之后,李承乾便径直回到了宁静的东宫。

  近来皇帝很忙,比如说东宫太子支教之策,陛下已接连看了好几天了。

  李承乾回到东宫用午饭,李丽质正在崇文殿前给小武与徐慧讲课,这两个弟子给她练练手正合适。

  既是师徒,也是东阳与丽质的好朋友。

  东阳坐在厨房边,拿着药经正在看着,那头小鹿便卧在主人身边,闭着眼,它的耳朵偶尔还会晃动两下。

  “有些时日没见到孙神医了。”

  听皇兄问话,东阳放下手中的药经回道:“孙神医也去陕州了,大水之后可能会有大疫,他老人家说要去看看。”

  李承乾拿着少府监做出来的小滑轮反复打量着,点头道:“孙神医还是那位孙神医呐,果然还是留不住他老人家。”

  东阳道:“他老人家说会回长安的。”

  本来是想将孙神医留下的,东阳跟着他学医有三年了,将药经都传给了东阳。

  现在爷爷与母后的病情也没什么大碍了。

  李承乾将小轮子扣在尺子间的开合处,试着推动轮子,看着刻度移动,一个简单的游标卡尺终于有点模样了。

  在制造生产中,尺子是十分重要的生产工具,精细的尺子是制造业走入精细化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之一。

  李承乾走到东宫的库房中,打开几个箱子,找出了几颗明珠。

  也不知道是谁送给东宫的,大概是十七岁那年的时候,宗室中人送的。

  游标卡尺的构造很简单,没有仪表盘,只能测量到毫米。

  试着用游标卡尺的尖端夹住明珠,测量着直径的尺寸。

  再用直尺对照,李承乾看着两把尺子的刻度,从卡尺间拉出一条细长的木屑,沉着脸不语。

  好奇来看皇兄举动的李治与李慎,也在观察着,见皇兄蹙眉不语,他们两兄弟也皱眉思量着。

  李承乾揣着手坐正,道:“你们不去找狄仁杰玩?”

  李治的目光从尺子上收回来,道:“狄仁杰不在京兆府,跟他爹又出去了。”

  李慎道:“皇兄这是尺子吗?”

  “嗯,送你了。”

  “当真?”

  “不要算了。”

  李慎连忙从桌上拿起这把简陋的游标卡尺,他欣喜道:“皇兄造出来的东西一定有用。”

  李承乾将明珠收了起来,放入库房的箱子中,再将箱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