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第二百零二章 河西之事(2/3)

许久。

  翌日,今天是大朝会的日子,李承乾早早睡醒,晨练完正在吃着早饭。

  李孝恭与李道宗一起而来,便让人多准备了两碗面。

  “太子殿下每天早晨都能有这么好的精神,实在是难得。”李孝恭接过碗筷,也在一旁的矮凳坐下来吃着。

  李道宗搅和着碗中的葱油拌面,道:“太子殿下正值最好的年纪,我等自然比不了。”

  正在练着拉弓的李丽质道:“两位叔叔说笑了,近日皇兄都是很晚才睡的。”

  李孝恭了然点头,“年轻人晚点睡也应该的。”

  李道宗三两口将碗中的葱油拌面吃完。

  只是李承乾的神色还带着思索之色,道:“昨晚在专研尺子。”

  “这尺子有什么好专研的。”

  “皇叔说得是。”李承乾又喝下一口羊肉汤,道:“身为太子不应该专研这些,应该好好研究怎么将社稷治好。”

  李道宗颔首,“正是。”

  用罢早饭,叔侄三人这才走去太极殿准备上朝。

  一路上前往太极殿的官吏有很多,也有不少人站在太极殿外。

  李承乾揣着手走着,道:“皇叔近来京兆府如何了”

  李道宗回道:“又往潼关派出了不少人手。”

  从袖子里拿出一份奏章,李承乾递上道:“还请皇叔让京兆府将这些话告知关中各县的县令,广贴布告,也要告知洛阳。”

  李道宗也没当场看,而是收入了他自己袖子中,点头示意明白。

  随着太子殿下的到来,太极殿的不少官吏都拘束了几分,李承乾径直走到自己的位置,也就是朝班的右侧最前方。

  李泰早就在这里了,他道:“皇兄,多日不见了。”

  现在的李泰也年长一岁,李承乾回头看了他一眼,道:“青雀,你该减肥了。”

  李泰讪讪一笑,道:“皇兄说的是,青雀会注意锻炼的。”

  随着太监一声高喝,贞观十年的第一场朝会开始了,李世民走入太极殿内,在皇位上坐下,先是让太监念诵旨意。

  今年大朝会的第一件事便是这位皇帝开始大封功臣,一个个名字被念了出来,如李绩大将军被封为英国公,程咬金大将军被封为卢国公。

  凡是在旨意上念到名字的,多少会令人多想是不是与上凌烟阁有关。

  旨意念完,也没有说起凌烟阁的事。

  只是听说陛下已让阎立本画了杜如晦的画像,并且是要放在凌烟阁的。

  接下来的朝会正常进行着,先说完今年大朝会正常要说的事,接下来就是各国使者的觐见。

  阿罗本也在觐见的队伍中,高昌王子前来觐见也是穿金戴银的。

  大朝会一直进行到了午时过了三刻才结束,众人都饥肠辘辘的。

  李承乾回到东宫急急忙忙对付了一顿就要去中书省当值。

  贞观十年的第一场朝会还有一件要事,那就是参天可汗道的修缮,原来早在几年前,就有人说起了这件事。

  现在不论西域还是突厥都要参与修缮。

  因皇帝又封了不少的国公,有很多功臣下了早朝之后,也没有用饭,而是又去觐见皇帝,想要推掉刚刚的赐封。

  所以皇帝忙于应付,又开始忙了起来。

  李承乾坐在中书省内,还要给朝中各部安排钱粮。

  于志宁带着一卷文书而来,双手低声道:“太子殿下,李义府让人送来的文书。”

  李承乾目光还看着眼前的账册,拿过这卷文书。

  于志宁又解释道:“这卷文书是颜书令带来的。”

  李承乾这才抬头,见到了站在中书省门外等待回话的颜勤礼。

  于志宁解释道:“河西走廊送来的文书有两份,在河西走廊主持事宜的兵部段侍郎也让人送了一份,现在已呈到陛下的案前。”

  李承乾看着这卷文书,河西走廊的四郡修建至今,敦煌与武威俩郡已经完工,现在张掖郡的修缮也到了收尾阶段。

  这个李义府在河西走廊已是第三年,前前后后修缮了三座郡城,奏章上还说了几个因劳作而死的吐谷浑人。

  五千个吐谷浑人死了十五个。

  准确地来说这十五个人并不是累死的,而是本来就身患重病,病死的。

  于志宁又解释道:“是因李义府在修缮河西四郡时,赶走了李绩大将军的马羊群,他也是事后才知道这是李绩大将军在河西的家业,之后便让人递来了文书,本意上这件事李义府事先并不知晓,算是一个误会。”

  李承乾看完这卷文书,放在了一旁,道:“怎么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