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第两百零一章 扫兴的人(2/3)

旁的高林又笑呵呵地续上茶水,“有人说这一次孙儿不征发徭役是不对的。”

  “皇帝征发徭役的事历来有之,没什么不能说的。”

  李承乾道:“孙儿明白舅爷的意思了,就像是汉武帝征发大量的徭役,终究还是在皇帝的意志下赢得了战争,他人的言语不能威胁孙儿的行为,孙儿大可以不理会他们。”

  “与你谈话,总是能比辅机他们畅快。”

  “舅爷说笑了,孙儿还有很多需要与舅爷讨教。”

  高士廉站起身,从屋内的桌案上拿出一封书信,他低声道:“这是太原送来的书信。”

  李承乾接过舅爷的书信,还未打开看,却听舅爷又道:“洛阳不比关中,洛阳的地界上有不少的人家的亲眷在中原各地,这一次洛阳死了太多人,有很多农户只是与洛阳的亲眷有关系,有些人就遭受了门阀的刁难。”

  看着书信上的内容,李承乾沉默不言。

  高士廉低声道:“就像温彦博说过的,有些人翻身之后就会想着兼并土地,为后世子孙谋求福祉,这是绵延千百年来的规矩了,以至于如果一个人身居高位之后,不想着用手中的权力与银钱不去兼土地,他就会被冠上不孝子孙的名头。”

  “这世上被兼并的土地又何止洛阳一处,温彦博虽说是个老迈的人,也是个守旧人,他还是能够从中帮助殿下思量局势的,老夫虽不在朝中任职了,可在外面的门生旧故不少,他们也会给老夫送来消息。”

  李承乾看完这封书信,沉默不言,洛阳一事的影响远远没有这么简单,许多寻常乡民,他们与洛阳都有亲眷关系,而这些人被门阀刁难或者欺凌。

  “前些天,老夫也想不起来是什么时候了。”高士廉抚着花白的胡子,缓缓道:“记得是温彦博与老夫说,现在李唐与门阀是结仇了。”

  看眼前这个太子的神色并不好看,高士廉叹道:“老夫虽年事已高,在各地名仕与当年的门生旧故之间也能说上几句话的,现在洛阳正在重整,而且由太子殿下指导洛阳建设,如果这些农户没处去了,或者是被门阀欺凌,他们都可以去洛阳谋生,或者是迁居来关中,这里有他们一口饭。”

  李承乾并没有因此恼怒,而是平静地放下书信,道:“这是一个争取人心的好机会,孙儿会让人在洛阳各地张贴布告,宣传关中以及洛阳的建设,吸收更多的人口。”

  将危机转化成一次机会,高士廉抚须笑得很开怀,抚着桌子笑了好久。

  笑声回荡在院子内,他老人家低声道:“老夫有这般的大外孙,他现在还只是一个太子,真是老天不长眼。”

  李承乾失笑道:“舅爷说笑了,这和老天没有关系。”

  “也对,也对。”

  “多谢舅爷指点,关中建设刻不容缓,孙儿就先回去了。”

  高士廉叹道:“去吧。”

  这个时代的人有这个时代的人生活的方式,眼前也只能改变一方土地上的人而已。

  再有一天就要开朝了,一家人正在吃午饭,安静的崇文殿外,偶尔有一阵冷风吹过,一群弟弟们坐在一起,正安静用饭,偶尔有筷子碰到碗上的动静。

  李渊坐在上座,抿着嘴正在吃着芹菜。

  李承乾吃着一张饼,就着一些腌萝卜吃着。

  “皇兄,弟弟也想学箭术。”

  听到一旁的弟弟试探着开口讲话,李承乾道:“为何要练箭术?”

  李治看了看皇姐道:“姐也在练箭术。”

  李丽质也夹起一些芹菜,放入碗中,道:“等姐姐学会了,教伱就好。”

  饭桌上,李承乾看到了李慎与李治之间的眼神有交汇,这些孩子的心思如何?一想就能明白。

  现在李丽质与东阳开始练箭术,弟弟妹妹都想跟着一起练。

  怎么?东宫还要开设一个箭术班?

  李承乾道:“练箭术需要刻苦,如果没有太好的天赋,孤吃过的苦头你都要吃一遍。”

  “弟弟不怕苦。”

  听他回答得这般果断,以他的心性,以及养只鸭子,现在就有些半途而废的架势,不见得箭术也能持之以恒。

  这并不是小瞧他,而是李治的天赋就与箭术没有关系。

  可能只是一时兴起,过些天吃了苦头之后,就会放弃了。

  李承乾道:“爷爷,孤这些天要忙着朝中的事,她们的事还要爷爷多多照看。”

  李渊的牙齿越来越少了,年刚过七十,如今七十有一岁的老人家白发苍苍。

  他老人家年轻时没有养好身体,现在咀嚼食物都很费劲。

  不过爷爷亦是箭术高手,这是听李绩大将军说过的,而且是个不世出的箭术高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